同步检测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专家分析了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
某地一名曾经是“学习标兵”的初三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留下两份遗书后服毒身亡。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家长建议对学生不应该开放互联网。
这种看法……()A.没有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看问题B.没有分清事物的主流和非主流C.没有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D.没有分清事物的重点和非重点答案: A解析:本题以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一分为二方面的知识。
一些家长建议对学生不应该开放互联网的错误在于A、B、C三项,其中B、C两项不如A项全面,故A 项是最佳答案。
D项讲的是主次矛盾,与试题的内容不相吻合。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
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这体现了()①事物既对立又统一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④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以胡锦涛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论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密切联系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故题肢①②④正确。
经济建设是中心、是关键,是抓主要矛盾的体现,但也不能忽视国防建设这一次要矛盾,故题肢③也正确。
1、在实践的多种形式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 A )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教育艺术活动3、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 D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B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3.“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干部。
”这说明在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时()A.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B.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C.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D.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要善于抓中心答案: D解析:引语中“关键”是指主要矛盾,而不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
它和指导语“在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联系在一起,决定了D项是符合题意的最佳选项。
4.“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
”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解析:嘲笑别人转为嘲笑自己,体现了矛盾的转化,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三国演义》中,孔明出师之前向留守荆州的关羽明确分析了时势,要“南和东吴,北拒曹操”,而关羽却“南打东吴,北拒曹操”,最终“大意”失荆州。
从哲学上看,关羽()A.没有分清主次矛盾B.没有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C.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D.失荆州具有偶然性解析:办事情要善于分清主次矛盾。
关羽“南打东吴,北拒曹操”,是办事情不分主次的表现,故选A项。
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的是(A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6.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这种看法()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7.“说经济形势,首先要看农业。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形势可以用‘开局良好’来概括,其主要标志是夏粮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当前喜中有忧,自然灾害影响较重,棉花生产滑坡,乡镇企业不尽如人意等。
”对这段话评价正确的有()①坚持了两点论、两分法②坚持了两点论,但没有坚持重点论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克服了片面的观点⑤是善于发现和揭露矛盾的表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8.下列看法中,最能够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B.声东击西C.量体裁衣D.居安思危9.近年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一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有的还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党中央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得到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增强了社会各界的信心。
反腐败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B.理论依赖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当前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
它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答案: D解析:对全党来讲,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得民心,而是否是一个先进的党,对党的性质的判定要看主要方面,不能因为存在个别腐败现象就否定了党的先进性。
但是矛盾主次方面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一旦发生转化,就会扭转党的性质,丧失群众基础,所以才要反腐败,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1.华夏大地多次遭受扬沙或沙尘暴的袭击,沙尘来自内蒙古的荒漠戈壁和河北的沙丘群。
成因与北方地区大旱以及全年冷空气和温带气旋活动频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在不断扩展。
这表明()①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④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有时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W]D.①②③答案: D解析:解答此类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将错误的题肢排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此题中,题肢④是错误的,对沙尘暴成因的分析体现了题肢①②③,故选D项。
5、.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B)A.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客观存在的B.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C.物质是永恒不变的2.下列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C)A物质是运动的,但运动不是都有规律的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规律是物质的本质属性C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6、由于缺水,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
这说明 ( C)A、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并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7、针对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我国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体现的哲理是 (B )A、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应顺应自然,服从自然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8、近些年来,内蒙占、河北等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挖药材成风,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上述事实说明 (C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任何事物总是无条件地与其周围的事物联系着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④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虽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这种观点符合以下哲学道理 (B )A、事物性质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B、事物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D、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1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段话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D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B、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D、对外因,要作一分二的分析有一人的春联上下联是:“天高翼高鸿鹄意;地大心大志士情。
”横批“年年奋进。
”一个心志不高的人,一个没有远大目标的人,连一张蓝图也没有的人,是不可能创造辉煌业绩的。
据此回答1 6~l 8题。
16、春联是强调人的 (A )A、主观能动性B、本能适应活动C、想象能力D、思维膨式17、一个人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 (A )①从实际出发②尊重客观规律③用正确的认识作指导④用科学思维方法,正确看待客观形势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④18、从哲学角度看,这副春联好在 (C )A、承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B、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C、承认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富于进取和永不自满的精神D、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本质19、“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B)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据《人民日报》报道: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环海地区对污水排放管理不力,渤海几乎成了“排污池”。
近几年,渤海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0多次赤潮,每次赤潮都会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为控制渤海海域污染,津、冀、辽、鲁四省市联手在四地区禁集、禁用含磷洗涤品,首先是以控制陆源污染为重点以恢复和改善海洋环境。
据此完成13~14题。
13.由于污水排放,导致渤海赤潮现象的发生,以致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这表明()A.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C.只有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立足整体,才能实现最优目标D.整体与部分有着严格的界限,搞好了局部,也就搞好了整体答案: A解析:此题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作为背景,从不同角度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题干中排放污水导致赤潮,赤潮的发生又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这体现了事物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A项正确。
题中并未涉及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也没有提及这一地区环境的改善对全国环境改善的作用,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不能入选。
D项本身说法错误。
14.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四省市首先以控制陆源污染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