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全真模拟冲刺卷02

2020届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全真模拟冲刺卷02

2020届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全真模拟冲刺卷02一:选择题(共7题,每题6分,共42分)7.CO2和CH4催化重整可制备合成气,对减缓燃料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合成气的主要成分为CO和H2B.①→②既有碳氧键的断裂,又有碳氧键的形成C.①→②吸收能量D.Ni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答案C解析由图示可知CO2和CH4在Ni催化作用下,最终生成CO和H2,故A正确;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构成反应物中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键的形成,由图示可知①→②过程中既有碳氧键的断裂,又有碳氧键的形成,故B正确;①的能量总和大于②的能量总和,则①→②的过程放出能量,故C错误;由图示可知CO2和CH4催化重整生成CO和H2的过程中Ni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Ni为催化剂,故D正确。

8.某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吲哚的分子式为C8H6NB.苯甲醛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全部共平面C.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D.1 mol该中间体,最多可以与9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答案C解析根据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吲哚的分子式为C8H7N,故A错误;苯环是平面正六边形,—CHO中C是sp2杂化,立体构型是平面形,因此苯甲醛中所有原子可能全部共面,故B错误;苯甲醛中含有醛基,能使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时,出现红色沉淀,中间体中不含醛基,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无现象,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故C正确;1 mol中间体中含有2 mol苯环和1 mol碳碳双键,因此1 mol中间体最多与7 mol 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误。

9.实验室为探究铁与浓硫酸(足量)的反应,并验证SO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B中酸性KMnO4溶液逐渐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B.实验结束后可向装置A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以检验生成的Fe2+C.装置D中品红溶液褪色可以验证SO2的漂白性D.实验时将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可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答案B解析铁丝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因为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装置B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故A说法正确;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故C说法正确;导管a的作用是使内外压强相同,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故D说法正确。

10.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对于化学工业非常重要。

在Fe催化剂、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B. 吸附在铁表面的N2断裂了N≡N键C.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的D.Fe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答案D解析由图3可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而图4、5表示发生反应,所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故A正确;由图4可知氮气吸附在铁表面,并断裂了N≡N 键,故B正确;由图5、6、7可知,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的,故C正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所以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故D错误。

11.25 ℃时,改变0.1 mol·L-1弱酸RCOOH溶液的pH,溶液中RCOOH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δ(RCOOH)随之改变[已知δ(RCOOH)=c(RCOOH)c(RCOOH)+c(RCOO-)],甲酸(HCOOH)与丙酸(CH3CH2COOH)溶液中δ(RCOOH)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M、N两点对应溶液中的c(OH-)比较:前者>后者B.丙酸的电离常数K=10-4.88C.等浓度的HCOONa和CH3CH2COONa两种溶液的pH比较:前者>后者D.将0.1 mol·L-1的HCOOH溶液与0.1 mol·L-1的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Na+)>c(HCOOH)>c(HCOO-)>c(OH-)>c(H+)答案B解析M点的pH小于N点的pH,即M点c(H+)大于N点c(H+),所以溶液中的c(OH-)应该是M点小于N点,故A错误;pH=4.88时,丙酸的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为50%,即c(CH3CH2COOH)=c(CH3CH2COO-), 针对CH3CH2COOH CH3CH2COO-+H+电离过程可知,lg K=lg c(H+)=-4.88,即丙酸的电离常数K=10-4.88,故B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相同pH时,丙酸的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大,说明电离程度小,故其酸性比甲酸弱,即HCOO -的水解程度小于CH3CH2COO-的水解程度,等浓度的HCOONa和CH3CH2COONa两种溶液的pH比较应是pH(HCOONa)<pH(CH3CH2COONa),故C错误;将0.1 mol·L-1的HCOOH 溶液与0.1 mol·L-1的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电离过程大于水解过程,所得溶液呈酸性,即c(OH-)<c(H+),D错误。

12.中国科学家用蘸墨汁书写后的纸张作为空气电极,设计并组装了轻型、柔性、能折叠的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甲,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乙。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放电时,纸张中的纤维素作为锂电池的负极B.充电时,若阳极放出1 mol O2,则有4 mol e-回到电源正极C.开关K闭合给锂电池充电,X对应充电电极上的反应为Li++e-===LiD.放电时,Li+由正极经过有机电解质溶液移向负极答案C解析可充电锂空气电池放电时,纸张中的石墨作锂电池的正极,纤维素不导电,故A错误;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2O2-2e-===O2+2Li+,若阳极放出1 mol O2,则有2 mol e-回到电源正极,故B错误;开关K闭合给锂电池充电,电池负极X接锂电池的负极,X对应充电电极为阴极,阴极上的反应式为Li++e-===Li,故C正确;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Li+由负极经过有机电解质溶液移向正极,故D错误。

13.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已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C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之和相等,A和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D的质子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C、D能形成的含氧酸中,D的含氧酸酸性最强B.简单离子半径:B>C>DC.四种元素均能与氢元素形成共价键D.在一定条件下A的单质能与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答案D解析由题意,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则A为C元素;C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之和相等,则C为S元素;由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可知D为Cl元素;由A和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D的质子数可知,B的原子序数为17-6=11,则B为Na元素。

B为Na元素,金属元素不能形成含氧酸,Cl元素的含氧酸中既有弱酸又有强酸,次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弱,故A错误;B、C、D均为第三周期元素,硫离子半径最大,钠离子半径最小,故B错误;钠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氢化钠,氢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只有离子键,故C错误;碳的单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3分)26.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

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1)过程Ⅰ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

则浸出钴的化学方程式为(产物中无沉淀且只有一种酸根)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Ⅲ和Ⅳ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Ⅳ中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Na+)===2c(CO2-3)B.c(Na+) >c(CO2-3) >c(HCO-3)C.c(OH-) >c(HCO-3)>c(H+)D.c(OH-)-c(H+)=c(HCO-3)+2c(H2CO3)(6)CoO溶于盐酸可得粉红色的CoCl2溶液。

CoCl2含结晶水数目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利用蓝色的无水CoCl2吸水变色这一性质可制成变色水泥和显隐墨水。

下图是粉红色的CoCl2·6H2O晶体受热分解时,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Al+2OH-+2H2O===2AlO-2+3H2↑(2)4Co2O3·CoO +Na2S2O3 +11H2SO4 ===12CoSO4+Na2SO4+11H2O Co2O3·CoO可氧化盐酸产生Cl2,污染环境(3)2Al3++3CO2-3+3H2O===2Al(OH)3↓+3CO2↑(4)调节pH,提供CO2-3,使Co2+沉淀为CoCO3(5)BCD(6)CoCl2·2H2O解析(2)Co3O4和Na2S2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SO4、Na2SO4和H2O,反应方程式为:4Co2O3·CoO+Na2S2O3+11H2SO4===12CoSO4+Na2SO4+11H2O;盐酸具有还原性,能被Co2O3·CoO氧化生成有毒的氯气而污染环境,所以不能用盐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