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
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②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
③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④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3、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俄国农奴制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分析对比,对俄国社会各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通过学习民主思想家的思想,对革新精神和反抗专制压迫的民主思想产生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实质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揭示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统治要维护,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废除农奴制!
(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封建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障碍体现。
2、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3、反对农奴制和沙皇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和革命思想。
难点:比较俄国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整体把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四)新课过程
一、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1、俄国的农奴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相关信息点:
①大约形成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已存在三百多年。
②农奴制下,地主可以随意榨取农奴,随意殴打、虐待农奴,甚至出卖他们。
③农奴被固定在地主庄园里,他们的财产、子女都归地主所有。
2、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指导学生浏览课本,指名学生梳理教材要点: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
农业方面:销往国内和西欧市场的粮食出口量激增,一部分地主为增加货币收入,开始采用雇工生产,使用新式农具;农奴阶级内部发生分化,少数富裕的农民赎买了自己的人身自由,成为新兴的农村资产阶级。
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工业方面:从19世纪30年代起,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②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改革前夕俄国与西欧经济社会状况对比
③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农奴制度阻碍
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十分明显,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如下结论:19世纪上半叶,由于城乡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同时,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表现在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等各方面。
要在俄国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冲破农奴制的束缚是首要任务。
..............................
二、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得到如下认识:
1、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俄国共发生了一千多次农民起义,规模越来越大。
2、受农民影响,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度双重压迫的工人以及遭受阶级压迫、民族歧视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斗争。
3、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三、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十二月党人:一些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俄国贵族军官成立的秘密革命组织,主张废除农奴制、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②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爆发,结果失败。
说明: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
...............
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从下而上摧毁农奴制的力量还不具备!.............................
2、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①赫尔岑: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出版《钟声》杂志,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实现民主和农民的解放而斗争。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认为只有革命才是农奴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认为废除农奴制,必须先消灭沙皇专制制度。
3、意义和作用
思想界的呼声与农奴起义相互促进,有效地打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迫使政府不得不正视危机,寻求出路。
四、克里米亚战争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指名学生回答问题,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如下知识点:
1、战争目的:沙皇和贵族们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统治困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2、时间:1853年-1855年
3、参战双方:俄国对土耳其,俄国对英法联军
4、性质:双方均是为了夺取各自在中近东的霸权地位,所以是非正义的战争。
5、结果:1855年,俄国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6、影响: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大大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统治阶级认识到俄国的落后,痛下决心,废除农奴制。
五、沙皇的抉择
内忧外困的形势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早在1856年3月就认识到,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1861年,改革草案终于在国务会议上通过。
(五)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俄国1861年改革的必然性: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现方面: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等)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农民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思想上:出现反对专制统治和农奴制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激化了社会矛盾。
5、沙皇的态度: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做出“自上而下”改革的抉择。
(六)课堂小结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的主动权掌握在了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手里,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课下进行预习,我们下节课来揭晓答案!
(七)作业
1、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抉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推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