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 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 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
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 教师通过运用视频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的视频,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比
文革时期的的中国发展状况,从而引出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合作探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1、背景:
(1)两个凡是说明,文革虽然结束,但左倾错误继续存在。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上的拔乱反正。
2、主要内容:(1978 年12 月)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历史回眸: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过渡]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
◆合作探究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时才明确提出的)(4)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2、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怎样兴起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什
么?有何作
用?
(1)原因:
①农村原有经济体制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
力的发展。
(弊端表现: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主要原因)
②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
尝试。
(2)兴起: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3)农村改革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议一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
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历史回眸: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① 1952 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 1953——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③ 1958 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合作探究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基本任务、中心环节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2)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5)主要内容: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6)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7)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
展;
◆合作探究四: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
么特点、作用?
1、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①五个特区:1980 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88 年又增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②作用: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思考: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相比有什么区别?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 个)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4 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4 个)
1985 年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
为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 年,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3、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小结】
【课堂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下列对此理解完
全正确的是(D )
A、从此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完全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去进行
B、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动
C、从此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3.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材料三:凤阳县农民喜获丰收图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凤阳县为什么会“三年跨了三大步”?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人民公社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旧的体制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