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三)高三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仁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
中共二大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在于()A.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B.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D.决定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2.1911年4月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设想了一个实验:一对双胞胎,一个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乘坐火箭到太空旅行。
飞行速度接近光速,在太空旅行的双胞胎中的一人回到地球时只不过两岁,而他的兄弟早已逝去了,因为地球上已经过了200年了,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
该设想的实验所质疑的理论是()A.牛顿经典力学B.电磁感应C.狭义相对论D.量子力学3.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乡村的文化生活B.都市的文化生活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话本艺术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4“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我们应该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能体现以上言论原则的会议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 口内瓦会议5.“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6.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7.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A.拜伦B.巴尔扎克C.薄伽丘D.莎士比亚8.下图是创作于清末的一幅时事漫画。
这幅漫画(A.讽刺了袁世凯对待革命的两面手法B.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本质C.暗示了革命派要扭转乾坤推翻清王朝D.抨击了国民政府的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政策9.表1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年份国家财政总支出国防费支出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1951122. 4952. 6442. 971953220. 1275. 3834. 241955269. 2965. 0024. 141957304. 2155. 1118. 12表1表1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C.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10.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话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
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
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
”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A.全球化即现代化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1.如下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A.二战胜利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C. D.他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玉米,解决了粮食问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A. 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B. 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C. 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D. 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12.2010年,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前夕,人们惊讶地发现,斯大林似乎重新回归俄罗斯,几乎到 处都是他的肖像和标语(下图)。
你认为人们怀念斯大林的主要原因是()他执政期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他执政期间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分卷II13.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o ……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贝卜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 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 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 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绘有斯大林头像的公交车在圣彼得 堡的中心街区涅瓦大街来回穿梭——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四……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请回答:(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进一步促进英国现代化进程的?14 (17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 于经学颖悟有得”。
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口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口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
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势力被穆罕默德•阿里用强力阻挡回去,但他却不能阻挡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对古老埃及的冲击和影响。
他(穆罕默德•阿里)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材料二在他的工业化计划中军事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规模较大的工厂一般都是军事工厂,如兵器、硝石、火药、造船等。
19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系列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都建立起来并投入,运行。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对欧洲文明所带来的福泽看来非常羡慕,因为欧洲文明有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增加的希望。
尽管他的自私自利的政策造成了许多错误,在使这个国家接受欧洲文明的影响这件事上应当归功于穆罕默德•阿里。
——《十九世纪的伊斯兰教》请回答:(1)“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指的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冲击和影响”埃及的?阿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是怎样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阿里工业现代化战略的特点。
这一战略特点对埃及和阿里改革的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阿里改革的?答案解析l.A 2.C 3.A 4.B 5.B 6.C7.B 8.B 9.C 10.B ll.A 12.A13.【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变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原因:明朝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联系: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或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4)克服: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开始提供了政治前提。
【解析】(1)根据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清”和角度要求''皇帝独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作答;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第一小问“主要表现”由设问的要求“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革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内在联系"可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来作答。
(4)第一小问根据设问的要求“英国”“克服专制王权”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其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等角度思考作答。
14.【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