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省开封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3.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4.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
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
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5.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
此转变()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B.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D.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7.如表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
它表明“一五”时期()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8.“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
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
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材料说明罗马法()A.强调维护自由平等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C.利于维系社会稳定D.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9.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启蒙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D.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10.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11.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12.如图是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单位: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A.冷战仍然在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B.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C.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贸易新发展D.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5万英镑。
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
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
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
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
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
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
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
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
”麦迪逊说:美国政治体制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麦迪逊“双向平衡机制”的理解。
(说明: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15.材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
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
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选做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
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材料二“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
”“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
五、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17.材料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
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
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
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2018年河南省开封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国家政治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材料文言文的中心意思.【解答】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理念,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C两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故选D.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