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认经验。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三)赞许动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 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 一种取得成就而得 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 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 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 为。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8、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 尔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 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
就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企业管理或学校
教育方面,精明的管理者获高明的教育者往往运用 它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人际吸引的规律 ◎
(四)互补吸引律 是指双方的个性或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产
生的吸引力。互相补偿的范围包括:
• 能力特长 • 人格特征 •需要利益 •思想观点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
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 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 普 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 陪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二)成就动机 ◎
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从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 起,人就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评判。评判是社 会性的,即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中 , 通过自身与别人的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 交往来认识和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专注自己认为重要的工 作,并且愿意全力做好这一工作的心理倾向。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2)第一印象的获取:由认知的主体直接从客体的谈吐、表情、
相貌、姿态、身体、仪表、性别、年龄和服饰等方面获取信息, 并对客体职业、身份、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情况 作出初步分析与判断。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3)第一印象的特点: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晕轮效应 •移情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 经验效应 • 自我投射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初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首因效应在职场上到处可见,如“新官上任 因效应占得先机。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毕竟是一种笼统概括的看法,更 多的是给人们带来负面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6、经验效应:
是指公众个体在对象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
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人们总是根据
自己的经验产生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并基于这种准备着对对 象作出分析。 经验效应的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人们认识的连续性和心理习 惯性,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迷信经验,也不要一概否
•对他人个性的认知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2)对他人认知的作用包括八项: • 知人善交 • 知人善教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举 •知人善谏 • 知人善学 • 知人善助 • 知人善去
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 在交际过程中,不论是群体与个体,还 是群体与群体,交际的主体都是个人, 个人的交际行为,既是个人需要的驱使, 又是群体意向的集中,是个体和群体需 要的综合体现。但由于个体和代表群体 的个人需要不同,就决定了交往动机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
(一)熟悉吸引律
熟悉是指交往的双方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各方面的情况。 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喜欢和恐惧未知 事物、喜欢熟悉事物的心理倾向。熟悉会增加人们对事物的喜
爱,甚至人们没有故意注意的对象重复出现,也可以是我们产
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人际吸引的规律 ◎
三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与过程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即指个体之间在主观上感受到的 时间或空间、直接或间接、现实或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指 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二)人际吸引的过程
1. 注意 2. 认同 3.
接纳
4.
交往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人际认知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三节 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认知的概念和内容】 (一) 人际认知的概念
1、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 感知、判断、适宜。
妙用相似吸引
有一位求职青年,到几家单位应聘都被拒之门外,因此 ,感到十分沮丧。这一次,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到一家公 司应聘,在应聘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 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总经理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 于是他在应聘时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与同情 ,最终他被录用为该公司的业务经理。
常显著的影响。 2)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 丰富程度有关。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留下的迹象或形象。“首因效应”又叫
“第一印象效应”。 1、第一印象的形成 (1)何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 体的感性迹象,又叫初次印象。
• 第一印象可能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印象
• 第一印象可能是唯一的印象 • 第一印象往往能带来人生机遇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
善用首因效应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 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 么排字工人、校对呢?””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 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 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 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 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二)接近吸引律
一般来说,生活中经常接近的人比较容易相互吸引。由于 空间距离的接近,可能经常接触,具有彼此了解的机会,所
以吸引力增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
(三)相似吸引律
是指交往的双方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点,如目标追求、处 世态度、行为动机、个人爱好等,这些相似点能够缩小
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各种
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际吸引,观点、态度接近 职业、背景接近,乃至相似的身体特征等。“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惺惺相惜”,“同病相怜”,“老乡见老乡,两眼泪
汪汪”,”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这些俗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4、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指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 或事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移情效应首先表现为人情 效应,即以人为情感对象而迁移到相关事物的效应。移情效应 就是一种投其所好,以对方喜欢的人或物为媒介,使得对方把 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等,都是利用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1、首因效应: ◎
(1)首因效应的形成原因:
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决定认知效果的
作用不容忽视,最先输入的 信息作用最大,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 效应的内在原因。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2)首因效应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