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2013—2014学年第 一 学期《无机化学》 期末考试试卷(闭卷)(注:允许使用计算器)题号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能使任何反应达平衡时,产物增加的措施是( D )。
A. 升温 B. 加压 C. 加催化剂 D.增大反应物起始浓度2.一瓶盛有N 2和H 2的混合气体,当选择H 2作为体系时,则环境为( A )。
A. N 2、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B. 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C. N 2和瓶子D. N 23.体系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吸收的热Q p 与体系焓变关系为( C )。
A. Q p >ΔHB. Q p <ΔHC. Q p = ΔHD. Q p = ΔU 4.相变H 2O(s) H 2O(g)的ΔH 和ΔS 为( C )。
A. ΔH 为正,ΔS 为负B. ΔH 为负,ΔS 为正C.均为正值D.均为负值5.已知H 2O(l)的mf G ∆Θ= -237.19 kJ·mol -1,水的分解反应2H 2O(l) = 2H 2(g) + O 2(g),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是( D )kJ·mol -1。
A. -237.19 B. 237.19 C. -474.38 D. 474.386.某一反应方程式中,若反应物的计量数刚好是速率方程中各物质浓度的指数,则该反应是否为基元反应?(C )。
A.一定是B.一定不是C.不一定是D.上述都不对 7.配制澄清的氯化亚锡溶液的方法是( C )。
A. 用水溶解B. 用水溶解并加热C. 用盐酸溶解后加水D. 用水溶解后加酸 8.温度一定时,在纯水中加入酸后溶液的( C )。
A. +H c ·-OH c 变大B. +H c ·-OH c 变小C. +H c ·-OH c 不变D.+H c =-OH c 9.下列物质中,两性离子是( C )。
A. CO 32-B.SO 42-C.HPO 42-D.PO 43- 10.NaAc 溶液被稀释后( A )。
A. 解离度增大 ;B. pH 值上升了;C. OH -浓度增高;D. 前三者都对 11.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许固体NaCl 后,发现醋酸的离解度( B )。
A. 没变化B. 微有上升C. 剧烈上升D. 下降 12.需配制pH=5的缓冲液,选用( A )。
A. HAc-NaAc ,p K a (HAc)=4.75B. NH 3·H 2O-NH 4Cl ,p K b (NH 3)=4.75C. Na 2CO 3-NaHCO 3,p K a2(H 2CO 3)=10.25D. NaH 2PO 4-Na 2HPO 4,p K a2(H 2PO 4-)=7.213.有两溶液A 和B ,pH 值分别为4.0和2.0,溶液A 的H +浓度为溶液B 的H +浓度(A )倍A. 1/100B. 1/10C. 100D. 2 14.某弱酸 HA 的K a =2×10-5,则A -的K b 为( C )。
A. 1/2×10-5B. 5×10-3C.5×10-10D. 2×10-5 15.计算二元弱酸的pH 值时,若K a1≫K a2,经常( A )。
A.只计算第一级解离而忽略第二级离解B.一、二级解离必须同时考虑C.只计算第二级解离D.与第二级解离完全无关 16.难溶电解质AB 2的s =1.0×10-3mol·L -1,其K sp 是( D )。
A. 1.0×10-6B. 1.0×10-9C. 4.0×10-6D. 4.0×10-9 17.在饱和的BaSO 4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Cl ,则BaSO 4的溶解度( A )。
A. 增大B. 不变C. 减小D. 无法确定 18.在反应 4P + 3KOH + 3H 2O → 3KH 2PO 2 + PH 3中,磷( C )。
A. 仅被还原B. 仅被氧化C. 两者都有D. 两者都没有 19.用0.1mol·L -1Sn 2+和0.01mol·L -1 Sn 4+组成的电极,其电极电势是( D )。
A. E Θ + 0.0592/2 B. E Θ + 0.0592 C. E Θ - 0.0592 D. E Θ - 00592/2 20.下列反应属于歧化反应的是( D )。
A. 2KClO 3 = 2KCl + 3O 2B. NH 4NO 3 = N 2O + 2H 2OC. NaOH + HCl = NaCl + H 2OD.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21.由氧化还原反应 Cu + 2Ag + = Cu 2+ + 2Ag 组成的电池,若用E 1、E 2分别表示Cu 2+/Cu 和Ag +/Ag 电对的电极电势,则电池电动势ε为( C )。
A. E 1-E 2B. E 1-2E 2C. E 2-E 1D. 2E 2-E 1 22.在S 4O 62-中S 的氧化数是( D )。
A.+2B.+4C.+6D.+2.5 23.下列化合物中有氢键的是 (D )。
A .CH 3OHB .CH 3OCH 3C .HOOHD .A 和C 24.对同一元素,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顺序正确的是( A )。
A.r ->r >r +>r 2+B.r ->r >r 2+>r +C.r 2+>r +>r >r -D.r >r ->r 2+>r +25.Ag +和K +半径很接近,但KBr 易溶于水,而AgBr 难溶于水(C )。
A .K 比Ag 活泼B .K +易被极化而变形C .Ag +易被极化而变形D .以上都是 26.下列物质中极性最强的是( A )。
A .NH 3B .PH 3C .AsH 3D .SbH 3 27.杂化轨道理论能较好地解释( C )。
A.共价键的形成B.共价键的键能C.分子的空间构型D.上述均正确得分 评卷人装订线《无机化学》第 1页(共6页)《无机化学》第 2页(共6页)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28.NH3分子中,氮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NH3分子空间几何构型是(C )。
A.正方形B.四面体形C.三角锥形D.T字形29.钻穿效应使屏蔽效应( B )。
A.增加B.减弱C.不影响D.增强了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30.过程:H (g)→ H+(g) + e的能量变化是(C )。
B.键能C.电离势D.电子亲合势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31.将氨稀释1倍,溶液中的OH-浓度就减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
(×)32.强酸的共轭碱一定很弱。
(√)33.酸性缓冲液(HAc-NaAc)可以抵抗少量外来酸对pH的影响,而不能抵抗少量外来碱的影响。
(×)34.体系发生化学反应后,使产物温度回到反应前的温度时,体系与环境交换的热量称为反应热。
(√)35.把pH=3和pH=5的两稀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的pH值应等于4。
(×)36.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37.在同一原子中,具有一组相同的量子数的电子不能多于一个。
(√)38.在CH4、CH3Cl及CCl4三种分子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一样。
(√)39.氢原子中,4s轨道能量高于3d。
(√)40.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最大,所以极性分子熔点、沸点比非极性分子都来得高。
(×)41.化学平衡是化学体系最稳定的状态。
(√)42.当气相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分压等于产物的分压。
(×)43.标准状态下,任何温度下均可自发进行的反应,必定是mr H∆Θ<0,mr S∆Θ>0。
(√)44.稳定单质的f mG∆Θ、f mH∆Θ和m SΘ均为零。
(×)45.因为ΔH = Q P,ΔU = Q V,H.U为状态函数,所以Q P、Q V均是状态函数。
(×)46.一级反应都是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都是二级反应。
(×)47.金刚石和O3都是单质他们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都为零。
(×)48.HAc溶液中也同时含有HAc和Ac-,所以HAc溶液也是缓冲溶液。
(×)49.一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是它的离子积中的一个特例,即处于饱和态(或平衡态)时的离子积。
(√ )K sp越大,溶解度也大。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51. 写出下列各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Ө的表示式,(1) 8H2(g)+ S8(s) 8H2S(g)(2) C(s)+ H2O(l)+Cl2(g) COCl2(g)+H2(g)解:(1)KΘ==8282]/)([]/)([θθPHPPSHP(2)KΘ==θθPClPPCOClPPHP/)(]/)(][/)([22252.对下列各组原子轨道填充合适的量子数:(1) n=( ),l=3,m=2,m s= +1/2; (2) n=2,l=( ),m=1,m s= -1/2;(3) n=4,l=0,m=( ),m s= +1/2; (4) n=1,l=0,m=0,m s= ( )。
解:(1)4;(2)1;(3)0;(4)+1/2或-1/253.(1). 按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元素:Ca, Si, As,Te(2)按各基态原子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元素:B, Be, C, N, O解(1)半径变化顺序:Ca> Te> As> Si(2)第一电离能: N > O > C > Be > B54.某元素的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1)这是什么元素? (2)它有多少能级,多少轨道? (3)它有几个未成对的电子?解:为Cu元素,有七个能级,有15个轨道,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55.比较标准态下,下列电对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大小。
2Cl Cl1.36VE=-Θ2Br Br1.07VE=-Θ2I I0.535VE=-Θ解:比较上述电对的EΘ值大小可知,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相对大小为:Cl2>Br2>I2;I->Br->Cl-四、简单计算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56.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效应:⑴ Fe2O3(s)+ 3 CO(g)= 2 Fe(s)+ 3 CO2(g)Δr H mө(1)=–24.8 kJ · mol-1⑵ 3 Fe2O3(s)+ CO(g)= 2 Fe3O4(s)+ CO2(g)Δr H mө(2)=–47.2 kJ · mol-1(3) Fe2O3(s)+ CO(g)= 2 FeO(s)+ CO2(g)Δr H mө(3)= -2.8 kJ · mol-1求下列反应的反应热ΔrHm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