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 学习了动植物后让学生认识的另一类生物。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 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以介绍细菌的发 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 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 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 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 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 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 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 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抱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最后的细菌 部队突出了细菌的危害,但我们应该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去认识 一个事物,所以简单说一下细菌带给我们好的一面,为第四节的学习 打下基层,因此本节课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 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知识。 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 电子显微镜去观察,
,学 有较 与
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 因此, 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
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 定的程序发
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 生学习透过
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4、讲练结合法:加深巩固及提高效率。
【学法指导】 1、自学法及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问题、解决
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 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 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 带着问题认
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 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 学生对细菌
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点;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 的进步密
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 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 2、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 术的进步密
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有些细菌有荚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 环境的。
3、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细 菌对人类有
两面性,让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 义世界观。 4、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 爱国主义情
感。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3、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2、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图;细菌分裂片段。
3、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在平板上发布关于细菌发现的两则资料,更多的了解细菌的 发现过程。 上课前两分钟播放《细菌的世界》视频相册,缓解紧张气氛,同 时让学生了解电镜下的细菌形态。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开罐畅饮要当心 40 万个细菌在上面》 。同学们都知道 细菌几乎无处不在,就连易拉罐的罐口都有那么多。那它们为什么会 无处不在呢?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细菌的世界, 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二、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 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用肉眼看见 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提问、自主阅读】 教师: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之后, 将材料 板上,上课时引导学生回忆材料一、二及课本 相关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 (1) 17 世纪后叶,哪位科学家如何发现的细菌? (2)最初人们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后来谁证实了肉汤腐败是由于 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其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那里? ( 3)读了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认识 ? 【小组讨论、总结】 经过几分钟的阅读后,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题的答案, 讨论好 由一名学生回答,如回答不完整或错误再由其他小组同学陈述。 (1)列文•虎克用自制的能放大200---300的显微镜观察老人的牙 垢发现的。 ( 2)自然发生的。巴斯德。鹅颈瓶,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 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 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 3)做科学不容易啊! 在观察领域,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导入下一教学目标:细菌的形态结构】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老师: 实际上每一个新的生物学进展都需要很多人为之努力;高 倍光学显微
我们的手上、 、 二提前发送到学生平 71-72 页“细菌的发现” 镜的使用,才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的样子。那么究竟细菌小 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 大约 10 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教师: 2000---4000 个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 [教师活动 ]多媒体投放出在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图片 教师: 观察图片,
总结细菌的形态是怎样的,比一比,看哪位同 学总结得最好。 学生: 细菌的种类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 学生: 它们都是单细胞个体。 导入下一主题:细菌的结构】 教师: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 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 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 看细菌的外形,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就可以了,但是有想观察细菌 的内部结构,就要借助电子显微镜了。在电子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细 菌的基本形态虽有不同,但内部的结构却是基本相似的。 [教师活动 ]出示多种细菌结构模式图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让学生 观察。
教师: 观察到的细菌有哪些结构? [学生讨论 ] 学生 1: 有鞭毛 学生 2: 有荚膜 学生 3: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遗传物质。
教师: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有 的有特殊结构鞭毛、荚膜。 提示: 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 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 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 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教师: 细菌细胞和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分别是什么? 学生 1: 细菌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学生 2:细菌没有细胞核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没有。 教师 :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相比共同且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生:细菌虽然有遗传物质 DNA ,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 :细菌没有叶绿体,那它以什么食物为食呢?属于什么营养 方式?(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学生 1 :细菌没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 物为食。 学生 2 :营养方式和动物一样是异养 教师 :同学们根据动植物的营养方式,推测出了细菌的营养方式 是异养,说明你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教师: 作为地球上最早的居民,细菌的外形是低调的,但细菌的 生殖却是非常强势的。 【视频导入】展示细菌繁殖的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教师: 假如你手上此刻有 100 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 30 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 4 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 目是多少? 学生: 计算得出结果,大约是 2560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