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二、简要论述庄子的思想
1.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 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 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 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 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 3.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 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 哲学精神的外化。
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一、儒道互补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源异流,各有擅长,魏晋儒道合流,程朱理学)
二、儒道互补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程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三、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
(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 道德履践与精神超越的熔铸 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的熔铸)
二、庄子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畴。 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 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 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 自得。 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 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 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 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 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 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思考题
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 二、简述庄子的思想。 三、三玄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谈谈对老子“道”的理解。
(论述)
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 别; 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 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 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 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 “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 的统一。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 高成就; 魏晋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是道家思想的深化;
玄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前期:何晏、王弼为代表——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共倡“贵无论”; 中期:阮籍、嵇康、裴頠为代表——着重发挥庄子哲学中批判现实 的精 神。倡“崇有论”; 后期:向秀、郭象为代表——他们力主独化论,倡“无无论”。
唐宋宗教化——道家思想无大建树,道教势力得到了充分的发 展; 金元教派活跃——太一教、大道教、全真教、净明道都是影响 较大的派; 明清时道教停止发展,逐渐显示出衰微的趋势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 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 顺任自然 长生久视 修性养生 超迈逍遥 (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 道家理想人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道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能自觉而严 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以 “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 理的唯物内核;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 的人格神地位。 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 “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 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
1.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道家的学说 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定的宗 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 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 式,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 2.道教内部的派系复杂纷纭,教义教规也有区 别,同道家的距离也有远有近。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1.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 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2.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 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理论发展上的互补。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认 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 问题上,就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 下了互补的期待; 2.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漫长 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直互相纠偏,互相 支持; 3.儒道互补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 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道 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儒家的尚刚主动与 道家的贵柔主静通过熔铸,深深地渗透在中 国人的人格底层。
4.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 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 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 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5.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 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 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三、三玄
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具体是指: 《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