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综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

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

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孔子和《论语》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孟子和《孟子》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是“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荀子和《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劝学》一篇为其代表。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

他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王阳明:王守仁,汉族,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二、道家基本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思想演变:1、春秋时期:老子提出清静无为,崇尚自然的观念。

2、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发展了道家学派的学说。

3、东汉初年:道家作为正统学派。

4、西汉时期:汉武帝罢辍百家,独尊儒术,道家没落。

5、西汉以后,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融合,一直发展至今。

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和《道德经》: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它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庄子和《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三、其他学派1、法家:它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2、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

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3、兵家: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古代另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等。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4、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但它的思想倾向,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5、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6、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7、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

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8、杂家: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