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一身之气——机体动力
●肺主呼吸之气(司呼吸) 肺具有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 换的场所。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含义 主:主持 血:血液,脉中的内容物 脉:指血液运行的道路 心主血脉,含主血液和主血脉两个方面。即 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以营养全身的 作用。
●心为何能主血脉 原因之一: 形态结构上:心与血管相连,形成一个密 闭系统。 原因之二: 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之动力,心气——心脏 的搏动。 心气鼓动心脏不停搏动,推动血液循着血脉 沿一定方向循行,循环不已。 古人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复习思考: 1、谈谈“藏象”的含义?中医研究人体有何 特点? 2、脏腑分几类?如何从形态与功能上区别? 3、何为“奇恒之腑”? 4、解释“满而不实,实而不满”?
第一节 五 脏
心(火)
心,五脏中最重要的器官:主宰全身。《内经》 谓之“君主之官”。 心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中,外有心 包护卫。 心的生理特点: 生命之本;为火脏、喜动恶热; 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通于夏气。 心之经脉:属手少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与舌
古有“舌为心之苗”之说。
(三)心在液为汗 汗:是人体阴液发散于肌表的部分,是 阳气蒸化津液的结果——汗由津液转化而 来。 血与津液:
渗入血管,组成或补充

水分渗出脉外 补充
津液
二者相互渗透“津血同源”,津液是 血液的组成部分
汗与津液:
出于皮毛、汗孔
津液

结论: 汗由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汗与血液均与津液有关,故有“汗血同源”之 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 之说。
表现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心之所以能主宰生命活动与心主神密不可分。 人之各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使之成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在心的统一指挥下, 才能进行协调统一的正常生命活动。
(以后二者为重)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 脏腑: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将人体内外 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精气血津: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 神:是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 !!人们习惯以脏腑为重点讨论藏象。但决不 意味脏腑就等于藏象。
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含义:藏于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其相应的自然之象。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 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
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突出的是“象”, 以象测“藏”。 这一独特方法,与西医学截然不同。
传统的认识:人们把心所主的神释为现代意义 的精神,即狭义之神,又谓之“神志”,——心 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属于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 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 任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 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 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
重点: 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 别。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4、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 系 5、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藏 象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含义 (一)藏象的含义
藏:贮藏、深藏;内脏 ——不可见
藏象
象:形象、现象、征象——可见
二、心与五体、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 泌液 五志:喜、怒、忧(悲)、思、恐 ( 惊)——五种情志活动
(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合:内外相合,五脏在内,外合五体。 华:光彩、光华、精华,五脏在内,其华在 外。 ●心合脉——全身血脉皆属于心。
五、脏腑的重要意义 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不离脏腑。 2、分析疾病的发病和原因要联系脏腑。 3、诊察疾病就是观察脏腑。 4、临床辨证是进一步认识脏腑。 5、治疗原则是以调整脏腑为主。
古人云:“业医不知脏腑,开口动手便错”
重点回顾: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 2、脏腑的分类及区别。 3、五脏“满而不实”“藏而不泻”,六脏 “实而不满”“泻而不藏”。 4、奇恒之腑含义,胆为奇恒之腑之一。
脏腑名称 阴阳属性
心、肺、脾、 胃、大肠、小 脑、髓、骨、 肝、肾 肠、三焦、膀 脉、胆、女子 胱、胆 胞 阴 阳 阴
形态特点
运动特点 功能特点
经络表里关系
实体性器官
管腔性器官
藏 而 不 泻 、 满 泻而不藏,实 而不实 而不满
形多中空、类 似于腑 藏而不泻
藏精气(化生 传化物(受纳 贮藏精气 和贮藏精气) 和传导水谷) 有 有 除胆外、均无
六腑:受纳水谷、吸收精华、排泄糟粕,不 不似五脏藏精,时刻处于盈满状态——贵在通
得久留,应时刻保持流通、有入有出、时满时虚。
※奇恒之府 形态似腑——中空
异于寻常之腑
功能似脏——藏精 亦脏亦腑,非脏非腑
※胆既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
原因: 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 藏”,胆贮藏的胆汁以助消化食物,间接参与传 化水谷的过程,故属六腑之一。 但胆并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传化糟粕, 所藏胆汁为精汁,由肝气所化,又具“藏精气” 的作用,六腑之中唯其藏而不泻,故又属奇恒之 腑。
临床实际: ※ 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 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 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 肌肤干燥。 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 心气虚 自汗(表卫不固) 汗出 心阴虚 盗汗(阴不摄阳)
(四)心在志为喜 志 —— 情 志 活 动 , 人 有 “ 五 志 ” 、 “七情” 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说明五志是 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 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 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 化。
几个问题的解释!
※ 五脏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 腑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泻:宣泻、外泄 满:精气盈满 实:水谷充实 意义:指二者不同的运动特点。
五脏:贮藏精气(气血津液精),精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得外泄,应时刻保持
盈满。不似六腑充实水谷,呈现时满时虚的流通
状态——贵在藏
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所主之神绝非仅指狭义 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了。
●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 以此为前提。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 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重点回顾 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3个必备要素 心藏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主人的精 神、意识、思维活动,以血为 物质基础 心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属于心, 心之气血盈亏显现于面 开窍于舌:心之别络系于舌,舌为心之苗 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同 源、血为心所主,故“汗为心之液” 在志为喜:心之功能正常,表现为喜的 情绪变化
呼出体内浊气 吐故纳新,
维持生命活动
肺的呼吸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肺主一身之气 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 的作用
1、宗气的生成与肺有关
肺吸入的清气
相互结合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宗气生成后,赖肺气宣发输布 ,布散 全身推动人体生命活动 ——激发五脏六腑 的功能活动。
2、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调节作用
五志中,心之志为喜 心脏功能正常,气血充足 欣喜、 乐观、愉悦的情绪 正常的喜乐 意志调畅,使人
正常 气
血调畅、血脉流通
心气不足
心之功能失常 情志改变 心气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