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性格之我见【摘要】:1.建东都、下江南,隋炀帝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开凿运河,隋炀帝有着堪比大禹的丰功伟绩;巡行西域,隋炀帝有着不输汉武的历史贡献。
但是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游幸江都、东征西讨,又留下了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的骂名。
功与过、是与非都在隋炀帝身上同时呈现,就像电池的正负两极。
那么隋炀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究竟是英雄还是魔鬼?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功过交织的隋炀帝?【正文】:说起杨广,可能大家头脑中浮现的都是他,“暴虐,好色,滥用民力,杀父弑兄”,怎么大肆挥霍、怎么鱼肉百姓、怎么费尽心机地夺取皇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过人的头脑与智谋,以及为国家复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就如同隋朝是一个苦难而又辉煌的王朝,隋炀帝是一个伟大与罪恶并存的人。
他的政绩即使隐埋在历史的表象之下,也一样不会磨灭。
1.有胆有识。
自打秦汉之后,中国就陷入了长达近600年的军阀割据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台”,场面很混乱,这对雄心壮志的隋文帝杨坚来说,绝对是难以容忍的事情。
他要统一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南方的陈国就成了杨坚统一之战的拦路石。
公元588年,杨坚正式下达了攻打陈国的总动员令。
动员令下达之后,杨坚又命令二儿子晋王杨广为攻打陈国的总指挥。
此时他任命杨广而不是成为太子的杨勇,除了是在保护身为太子的杨勇之外,也说明杨广的才学和胆识都在杨勇之上。
凭借他年纪轻轻带兵打仗的经验,他奠定了一生的基础色彩。
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并不失为一个有为青年:聪明,能干,谦虚,有上进心,对父母孝顺,对老婆忠诚。
2.做事利益最大化。
有个传说说,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只是为了到江南去看琼花,还有什么这个昏君逼得花都谢了这种极具偏见的后期加工。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知道,一位有胆有识能分清轻重缓急的君王,怎么可能就为了自己游玩去修建一条运河。
杨广原先的封地在江南,所以他可能是想要发展南方的经济。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
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
“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隋炀帝为中国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所以我认为京杭大运河是杨广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并不是什么自私之举。
3.坚持实干,以身作则。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
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
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
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
这是举世创举。
现在人们提到丝绸之路是总想到张骞啊盛唐啊什么的,可你看过历代哪一个皇帝亲身走向西域,还不都是等着别人来朝拜的。
在这一点上隋炀帝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名铁腕统治者和实干家的精神,和秦始皇每天批阅几公斤奏折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令人敬佩。
4.任人唯贤。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开设进士科,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
《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这无疑是异常高明的创举,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在历代帝王之中也显得很突出。
5.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他创制了新乐府,推动诗歌格律化的成熟,拓展诗歌题材,尤其以边塞诗歌开拓宏阔激昂的新气象,启发盛唐边塞诗的先声.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发展.在齐梁至初唐这一段由南北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历史上,杨广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上文学素养高的皇帝固然挺多,但在文学发展的同时没忘记发展国家的,却屈指可数。
虽然最终隋朝覆灭,但杨广确实为之尽心尽力。
当今人们只根据他是隋朝灭亡就一概否定他的其他成就,是不可取的。
隋炀帝是一个有优点、有功业的皇帝,但是既然隋炀帝有这么大的魅力,也建立了那么大的功绩,那就应该流芳百世、万人敬仰,他怎么会亡国呢?而且还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中国古代最差的谥号了。
那么在隋炀帝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有人称隋炀帝杨广将居焉,功未就而被弑,然而这位旷世大帝的功德建立在太多人的痛苦上,以至于百姓忍不到三世的出现,导致二世而亡的局面,对此杨广有很大责任,而其性格不可避免的成为罪魁祸首.首先,有野史称杨广为夺位而弑兄杀父,连杨勇的几个儿子也都没有放过,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利益地位的追捧与痴迷,不惜杀害至亲,背负骂名。
退一步讲即使并非事实,杨广在人们心中地位也不高,甚至有人会故意造谣歪曲杨广的形象。
杨广一直在父亲和母亲独孤皇后面前装得很朴素,以美丽的外观掩饰丑恶的实质。
他本来是性喜逸乐的,但杨坚到他住所察看时,却看见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因此得出他“不好声妓”的结论。
(白话二十五史精编--陈永汉)而对于不喜欢妾妄一类女人的独孤氏,杨广则是抛弃姬妾所生子女,以没有儿女作为幌子显示其不喜与妇人同居,以讨独孤氏欢心,终于令文帝废长子杨勇。
在公卿大臣面前,杨广也是一副倾心结交,仁孝宽厚的样子。
但当杨坚病重时,他才露出真面目,对杨坚的宠妃陈夫人不轨,最后东窗事发,杀掉杨坚。
攻于心计,狠毒,伪装,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必有的权术,但杨广对家人也是一副虚伪的嘴脸,让人不禁恐惧于他的残忍。
杨广在即位八个月后,就迁都洛阳,营建东京宫室,建造显仁宫。
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
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臵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
自洛阳到江都,共设臵了40多座行宫。
(客观评价隋炀帝的功过--百度文库)大业二年正月东京竣工,杨广有下令百姓向朝廷提供羽毛,一时间,羽翼和皮毛能用来做装饰的珍禽怪兽击鼓被捕尽杀绝。
(白话二十五史精编--陈永汉) 当他从陆路去北方巡游时,还特地征调了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修起一条大道。
到了北方,没有行宫,他又命令巧匠宇文恺建造了一座活动宫殿----风行殿。
还征调了一百多万人,限期二十天,修筑长城,以保护他的安全。
(客观评价隋炀帝的功过--百度文库)这些与秦始皇无异的暴行,在我们看来是弊在当时功在千秋,然而以杨广的自傲,是难以考虑到它的所作所为在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所以杨广有是一个虚荣且自私的皇帝,逞一时之快,只为自己的美梦成真。
不仅如此,杨广先后在三年中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如此密集的征战极大地耗损了国家的实力,而且每次出征几乎都是动用了全国的力量,史书记载军队有三十万到一百万人不等,但民力却高达一百万之多,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肯朝见为由发起战争,第三次是因为杨广不甘于败给区区小国,遂于一年后发起第三次战争,若非民间的起义吸引了杨广的注意,恐怕劳民的战争一时无法结束。
以隋朝的国力本不会败在安居一隅的小国高句丽手下,只因杨广太急功近利,为面子而草草应对,武断地攻打,凭借人口上的优势及蛮力取得胜利,却也不值得隋朝骄傲。
这三年中,杨广征用十万余人运送军粮,因为军令惨急,导致横尸万里的惨状。
即使是黄河发大水,南北两岸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三十余郡成为泽国,征粮的标准也丝毫没有放松。
以上一切的行为都在短短八年中发生。
隋炀帝在位十五年,四伐高丽,三下江都,一巡北庭,每一次“大动作”都付出百姓的尸骨,良民的钱财。
(《隋炀帝之功业》--刘洪波)据说三征高丽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隋灭亡时死伤人数占全国三分之二,中原关中地区人数不及原来十分之一。
大业六年,邹平人王薄发起了隋朝第一次起义,而秦朝在持续了11年才迎来陈胜起义,杨广的暴政与暴秦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到底,杨广就是个肤浅自私的人,他太过狭隘,心中容不下一篇江山社稷。
杨广狭隘,但他身边人并不愚昧,他的妻子萧氏对杨广失德行为很反感,曾创作《述志赋》以明心迹,但杨广对于“居高而必危,虑处满而防溢”的劝诫充耳不闻,前来劝谏的大臣也都被杀害。
杨广有着出众的才能,但他又过于自大,低估了暴政对于黎民百姓的影响。
不仅如此,杨广还沿运河修建“离宫”四十余座,坐拥十万美女日日享乐。
当年那个看似忠厚、检点的杨广却原来是如此奢靡好色之徒,或许与他父母在世时勤俭的、一夫一妻制的作风对他本性的压抑有关。
此时本性毕露。
第四次准备东征期间,杨广遭到突厥始毕可汗突袭,被困雁门郡(山西代县)。
粮草将尽,一国之君竟束手无策,只得以口头许诺重赏来鼓舞将士奋死卫城。
大臣萧瑀建议向嫁入突厥的义成公主求救,解得雁门之围。
然而,杨广回到洛阳,发现又处于安全之境时,第一步就是否认所有对有功将士的承诺;第二步,把萧瑀治罪:“一小撮突厥丑类,窜以雁门城下,有什么能耐?只几天没有逐走,萧瑀竟怕得不成样子,实在可羞!”下令把萧瑀逐出洛阳。
只为保全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在众人面前不可一世的形象,杨广做出了这样背信弃义之举,殊不知“保”了“面子”,丢了人心。
607年,杨广北游,到突厥启民可汗的王庭,此时突厥以推进到黄河以北。
杨广随驾侍卫、步兵就有50万,战马10万,旌旗辎重连绵500余里。
御车大如楼船,在新开辟的御道上,不用车轮,用人肩抬着走。
启民可汗用最尊荣的礼节接待了他。
杨广大为满意,赏绸缎2000万匹。
然而这次大炫耀埋下了两个祸根:一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将来的始毕可汗,冷眼旁观,看出了杨广的愚昧本质,决心反击,于是有了上文提到的雁门郡之围;二是,杨广无意中见到了高句丽王国派到突厥的使臣,杨广吩咐他转告高句丽王高元于611年到涿郡(北京)朝见。
但是,611年高元并没有来,杨广感到很丢面子,一怒之下,他开始了中国史上劳民伤财之壮举——东征。
杨广以一人的喜怒好恶,轻易地向强敌展示弱点,随意践踏全国人民的性命。
一个辉煌的王国就这样在他的手上显露出衰亡之象。
可以见得,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说谁的名声最差,骂名最多,恐怕非隋炀帝莫属。
隋炀帝就是一个以“恶”而出名的皇帝。
在市井传说中,他荒淫无道,凶残暴虐。
在正史记载中,他横征暴敛,好大喜功。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公认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昏君。
但是也有人说,隋炀帝是被丑化的皇帝,人们在他身上泼了最多的脏水。
君不见,隋炀帝时代大运河沟通南北,维系了后代多少生命的繁衍;洛阳城巍峨天下,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更迭。
然而无论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有多低,仍然没有掩盖他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事实。
按照常理,这样一个有着如此超人能量的皇帝,理应会打造出一个历史上的盛世,他本人也应会成为一代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