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要的是葫芦 课例研究

我要的是葫芦 课例研究

部编版第三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文本解读】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比喻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写的,通过葫芦的变化为线索,课文插图与文章紧密结合,且对比强烈,从长势良好,看葫芦之人充满喜悦之情到葫芦变黄枯萎,看葫芦之人的表情动作既惊讶又惋惜,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们理清故事的发展,同时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引导孩子理解想要葫芦,也要关注葫芦的叶子。

葫芦的藤,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刻画人物的表情。

对话刻画出人物的心情,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说话时的内心状态。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脉络,了解蚜虫与葫芦掉落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了解蚜虫与葫芦掉落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第一幅插图)图画上,葫芦的藤、叶子、花朵和小葫芦都是什么样子?2.出示填空:葫芦藤---()的葫芦藤葫芦花——()的葫芦花小葫芦——()的小葫芦蚜虫——()的蚜虫2.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有关课文的内容吗?(指名2-3人)(预设:从前有个人,他中了一棵葫芦,长出了细长的葫芦藤,开出了雪白的葫芦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后来,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慢慢全落了。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加加乐”,引导孩子由词到短语,再由短语联系课文内容,回顾旧知,熟悉课文内容,为新授内容做准备,同时在表达中丰富学生的语言。

二、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1.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长出来,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预设:开心,喜悦、充满期待)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这么期待可爱的小葫芦,难怪“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思考那个人一边看,可能还会一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预设:小葫芦,快快长大,小葫芦可得越长越多啊!)评价:看来他真是越来越期待了!他的整个心思都放在小葫芦上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出种葫芦的人的那份迫不及待吧!4、过渡:长势如此喜人的葫芦是不是获得了大丰收呢?[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并且以悟促读,在读中悟,为下文的情感变化埋下伏笔。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二幅插图和第四自然段)1.观察第二幅图,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小葫芦都落了)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么样?(伤心、失望、难过)出示: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评价:我听出来了,你的声音都变得低沉了。

2.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的叶子变黄了,小葫芦都落了,会是怎样的心情?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指名读)评价:真是令人感到惋惜呀!我听出来了,你一面感到可惜,还有不解呢?想知道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吗?3.对比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齐读)4.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葫芦长得好,却落了,让人感到可惜。

)5.想知道小葫芦落得原因吗?(预设:想,那我们一起去课文中二三自然段去寻找答案吧。

——是葫芦上生了蚜虫)[设计意图]巧妙运用课文插图,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引导孩子通过两幅图的对比,直观感受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强烈反差,从而思考其中的原因。

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学习第二自然段1、既然小葫芦已经长出来了,为什么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也没有得到?请大家当侦察员,在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找答案,用横线画出来。

2.哪位小侦探来交流你的发现?(指名交流))3.指名交流。

预设一:因为他觉得叶子上有蚜虫没关系。

出示课文的第2-3自然段。

①请一名同学读读种葫芦的人心里想的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②谁能告诉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③出示两组句子,引导学生辨析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④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⑤总结:感叹句更能表达出强烈的语气,表达了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心理。

⑥指导朗读。

4.他对蚜虫的出现不以为然,他只顾盯着小葫芦。

注意这个 “盯”。

盯是一种怎样得看?(预设:看得入神,看得专注,眼里只有小葫芦)5.瞧,他不仅盯着小葫芦,他还自言自语呢!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自己低声嘀咕。

你有自言自语的时候吗?谁来学着这个种葫芦的人。

自言自语一下: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评价:我听出了你越来越期待你的小葫芦了!真是等不及了呢!6.谁能把这一段讲给大家听!(指名1-2人)7.学着他们的样子,讲给同桌听。

B.学习第三自然段过渡:那个人就这样忽略了蚜虫对于葫芦的危害。

【板书:不治蚜虫】他没当回事,可急坏了一个人,谁呀?对,就是他的邻居。

预设二: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邻居: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指名读) 师:邻居,你看到葫芦上生了许多蚜虫,你的心情怎么样?(着急、急切) 把你的这种急切读进去。

(指名读)评价:是呀,在不治,就来不及了!出示生字“治”,只是本课的生字,在字典中,有以下几个意思:在这里,“治”的意思是消灭。

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感到很奇怪,引读——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个种萌芦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各抒己见。

(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听劝告等)【板书:不听劝告】②“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究竟是需要治,还是不需要治? 出示两组句子,引导学生辨析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③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④总结:反问句更能表达出强烈的语气,表现了种葫芦的人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对蚜虫满不在乎的心理。

⑤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设计意图]关注重点句型,感受任务说话时的语气,衬托出种葫芦人满不在乎的心理,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五、总结升华,感悟主旨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那些可爱的小葫芦都掉落的原因了吗?(指名回答)2.师小结:(出示PPT)3.种葫芦的人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板贴: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你有什么话要告诉他吗?总结: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小葫芦已经没有了。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想一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设计意图]示意图的使用既可以巩固梳理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题。

这一环节饿设计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六、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决定再种葫芦,这次会发生什么呢?出示: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葫芦,过了一些日子,( )的葫芦藤上又长满了( )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 )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 )的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这时他想起(),赶快(),后来小葫芦慢慢(),一个个都长得比()。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关注课内,更要注重课外的延伸,因此,在了解这一篇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之后,续编故事讷讷够帮助孩子内化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促进孩子们口头表达的能力生长。

七、指导书写1、治、邻2.观察字形,找出两个字的相同点左右结构不同点:左窄右宽左右等宽出示书写要领:左窄右宽窄让宽左右等宽中间靠3.范写治:三点水有弧度,撇折靠近横中线,口字扁扁向内收。

邻:“令”左伸右收,避让右部,右耳偏下“耳朵”大。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巡视检查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实物投影出示,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中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识字写字时间来强化。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读帖的过程中,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的特点,教给学生一类生字的书写规律。

【板书设计】14.我要的是葫芦生了蚜虫↓↓蚜虫更多↓葫芦掉落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是我小时候在人教版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因此,在翻阅全新的部编版教材时,看到这篇题目,短时觉得很熟悉,于是选定这一篇作为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

在准备前夕,便开始研读文本,搜索资料,梳理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较为浅显易懂,通过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注葫芦,而未重视葫芦的叶子,未治理蚜虫,最终导致葫芦全都落了。

寓言故事教学重要体现“小故事大道理”,但是道理的揭示又容易落入过分说教的“窠臼”,因此,在承接第一课时“读通故事,了解故事大意,识字写字”的目标之后,在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动足了脑筋。

最终在教学设计中写下了以下两个目标:1.理清故事脉络,了解蚜虫与葫芦掉落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在最终的课堂呈现中,我初步达成了以下设计意图:一.巧用插图,对比朗读。

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研究的深度决定了一堂课的高度,因此,在就设计教案时,我充分地去挖掘文本内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二年级的孩子对于图画的感受更加灵敏,因此,这两张课文插图肯定是要好好利用的。

因此,我在设计复习导入之后,便出示了第一张“葫芦长势喜人”图,看了这幅图,孩子们更直观地看明白了,此刻种葫芦的人的心情,那种脸上的喜悦与课文中的“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一下子就有了连接,在指导朗读时,孩子们的感情就更加丰富了。

在朗读中渲染了这种“长势良好”“内心喜悦”的情景之后,我又出示了课文的第二张插图,于是枯黄的葫芦叶,掉落一地的小葫芦,着急若有所思的种葫芦人,这些与第一幅图,第一段文字形成了信命的对比,因此,在接下来,出示的第四自然段的朗读上,很多同学的朗读并不像读第一自然段时那么生机勃勃了,有一些可惜,有一些思考。

因此,对于插图这一文本内容的挖掘,我最终还是引导孩子落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落在朗读中。

孩子们在对比朗读汇中感受到开头与结尾的重大反差!为接下来原因的探寻埋下伏笔。

二.重点句型,扎实练习。

在本文的学习中,将感叹句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切换中,感受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到课内的两个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从中体会种葫芦人对于“蚜虫”的满不在乎,因而重点指导朗读时的语气,表达出蚜虫的轻视,为接下来的“葫芦掉落”这样的结果埋下伏笔。

同时在课内句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如“下几滴毛毛雨怕什么!”“下雨还要开运动会?”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句型,学以致用。

三.道理揭示,深入浅出。

在重点词句的疏离感悟的基础上,在此梳理文章内容之阿金的练习,用示意图的方式巧妙梳理葫芦叶、蚜虫以及小葫芦之间的联系,清晰深入地展示了文章的深层内容,本文的道理——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呼之欲出,自然而然,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