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
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
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
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
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
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
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
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
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
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
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
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
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
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
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
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
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
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
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
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
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泰因;在攻击奥地利的行动中坚持不进攻维也纳以便为后来的对法战争中争取奥地利的同盟创造有利条件。
2.大陆政策:德国的统一使其成为欧洲列强的众矢之的。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周缺少防卫屏障的地理位置使其随时面临着可能被敌对国家和同盟包围的危险。
因此,俾斯麦结合当时欧洲大陆的实际情况,提出大陆政策。
这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核心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德国在欧大陆已形成的霸权地位。
3.外交战略布局为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力量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体系的关键。
为实现这一战略布局,俾斯麦倡导了三个三国同盟,两个地中海协定以及一个再保险条约。
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均势。
3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
4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
试述普法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1.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但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在德国统一事业中,最大阻力来自法国,随着统一进程的加速,法德矛盾逐渐尖锐。
3.俾斯麦利用法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通过外交努力孤立法国,同时加紧军队建设。
普法战争影响:1德统一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事件,由一个分裂国家一跃成为军事强国,打破传统欧洲政治格局;2推动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法德矛盾尖锐,欧洲列强在外交上重新定向;3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大国中占据主导地位;4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欧洲国际关系紧张的催化剂和制造纷乱的温床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1、从建立过程来看:通过与除法国以外的各欧洲大国建立一系列的同盟关系。
2、从核心思想来看:反法,维持欧洲现状。
3、从具体外交战略来看:在均势原则的指导下。
4、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凭借的是俾斯麦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本质上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
试析俾斯麦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形成:德意志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防止其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陆同盟体系”,为了实现该联盟体系,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3年俄德奥三皇同盟,1878年的柏林会议后,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1881年的俄德奥新三皇同盟、1881年塞同盟、1882年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及1883年奥罗同盟,建立了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意、奥、俄、塞、罗等国的复杂的联盟体系。
至此,欧洲的国际政治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个被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牵制法俄的力量,俾斯麦又通过《三国同盟续约》、1887年2月12日和12月12日英意奥两次《地中海协定》和1887年6月18日德俄《再保险条约》,基本上完成了俾斯麦体系的调整,进而俾斯麦结盟体系最终形成。
瓦解: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线”政策。
“新路线”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与法俄结盟的可能性,主张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加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
1894年1月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开始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俾斯麦体系彻底瓦解。
评述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原因: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各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1900年在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俄国和日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主要是因为俄国和日本都想将中国东北和朝鲜攫为己有。
加之俄国带头迫使日本还辽后,日俄关系越加紧张,于是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决意对俄开战。
1904年2 月日俄战争爆发。
结果:1905年9月,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影响: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
试析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原因: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在北美大陆,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已经将其领土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
由于其雄厚经济实力的拥有和海外贸易的需要,美国开始提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
1898年,美国战舰“缅因”号驶入古巴哈瓦那港,并发生了突然爆炸。
美国以此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
结果: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了《巴黎和约》。
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权利,由美军占领;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让给美国;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正式以世界强国的姿态登上了大国争霸的舞台,此后美国积极参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简述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外交原则: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外交原则主要有(1)“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从根本上指导了国家的外交。
(2)“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对不顾及人民苦难的接连发动战争的否定(3)“不干涉”原则,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
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德意奥同盟国集团: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反对俄、法这一共同立场下,结成同盟国集团。
(2)英法俄协约国集团:20世纪初期,英、法、俄三国为了与同盟国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受各自利益的驱使,结成协约国集团与之抗衡。
(英德同盟谈判的破裂使英国转而与俄法协调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争夺和冲突,并于1904年和1907年相继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在欧洲形成两极军事对峙的局面。
)简述两次巴尔干战争: 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1912年,门的内哥罗、保塞两国、希腊相继对土宣战;土耳其求和,1913年签订《伦敦和约》。
2、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巴尔干各国因所得领土不均争吵,列强对巴尔干国家的政策加剧了巴尔干的紧张局势,1913年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保加利亚战败,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君士坦丁堡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