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病名:古代文献常称为“发热”、“寒热”、“壮热”、“大热”、“身灼热”等。

定义: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

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发热、恶寒、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体温持续升高或稽留不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

范围:外感高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外感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伤寒病三阳证,以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此症,不过以温病各阶段最为常见。

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的主要表现之一。

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高热,亦可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系触感六淫(主要为火热、暑邪)或疫毒之邪。

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而发热,或因热、毒充斥体内而高热,所谓“阳胜则热”。

西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

外感高热,主要见于:①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感染,临床上最为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外感高热?部分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如风湿热、药热、热射病等,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性、化学性损害而引起。

发病机制:体温的维持比较恒定。

通过产热及散热之间的平衡由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进行调节。

内源性致热原:细菌、真菌、病毒、内毒素、原胆烷醇酮、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产生内生性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为一蛋白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点上移。

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由此发生冲动,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此外,发出的冲动经运动神经使平静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

这样产热就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

内生性致热原如何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提高,可能与其使下丘脑PGEl及PGE2合成增加有关。

阿斯匹林等药物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合成。

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释放及抑制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可抑制免疫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内生性致热原产生减少。

一般情况下发热主要是散热功能减弱,而在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体温升高,则主要是产热增加。

产热==散热内生性致热原→PGEl及PGE2合成增加(阿斯匹林可抑制PG的合成)→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发热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外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

1.发病季节及地区春温、湿温、暑温、痢疾、疟疾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温发于春季,湿温发于雨湿季节,暑温发于夏至之后的夏季,而痢疾、疟疾以夏秋季为多见。

又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均有严格的地区性。

2.伴随症状:外感高热,常伴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搞清病史,有利于病因诊断。

例如发热而伴有肺系证候,伴有皮疹,伴有腹泻,伴有出血,伴有黄疸,伴有呕吐,伴有痞块,伴有关节肿大,伴有昏迷、惊厥等,均应考虑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

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高热病证,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不相同。

(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

2.发病特点:有感触疫毒、六淫、温邪之病史,并见其它外感之兼症。

(1)发病急,一般在三天以内。

(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

(3)传变迅速。

(4)四季可见,随季节。

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

(5)有一定的传染性。

3.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

(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

(3)易于伤阴耗气。

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4.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不洁),节令寒暑失常,疫毒弥漫,突遇六淫之邪,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5.热型(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热势多在39℃以下,如表卫诸证,均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40℃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数用之久。

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

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清,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之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之证等。

(5)不规则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外感咳喘、风湿热等。

6、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以明确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1、与内伤发热鉴别:2、发热伴随症状的鉴别:治疗原则:本病感受外邪所致,病性多为热证、实证,故其治疗原则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热者寒之”。

为治疗原则。

急救处理1.解热 (1)药物: (2)针刺: (3)灌肠: (4)针剂:柴胡注射液,每次4mI肌注,每日3-4次。

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m1肌注,每日3-4次。

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600mg,加入NS中静滴,每日1-2次。

2.止痉(1)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各穴为少商、委中,均用泻法。

(2)灯火灸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大椎、合谷、风门、陶道、风池穴,一触即起,可闻“啪”声。

(3)中成药:止痉散1.5g,口服,每日1-2次。

琥珀抱龙丸,每次1丸,日服3次。

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

瓜霜退热灵,口服,每次4-8粒,每4小时1次。

3.开闭(1)针刺:三棱针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放血数滴。

针刺人中、涌泉,京廖穴。

(2)药物:安宫牛黄丸每服1丸,日服3次。

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用法同上。

鲜竹沥汁,每服10ml,每日3次。

醒脑静20m1加入5%GS250ml中静滴。

清开灵注射液40m1加入5%GS500mI中静滴。

4.固脱(1)针灸:阴脱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

(2)药物:参麦注射液用于阴脱;参附注射液适于阳脱;红参10g水煎频服,脱证均可用。

西药治疗(一) 物理降温最常用者为冷敷,以冰袋或冷水袋或冷水面巾置于前额、腋窝或鼠蹊部。

酒精或盐水擦浴也常有较好效果。

(二)病因治疗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关于每一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可详见相应的内科教材。

成方⑴加味麻杏石甘汤,适用于气分证肺热壅盛高热(肺部感染高热):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桔梗、牛蒡子、虎杖。

水煎服日一剂。

⑵柴芩汤,适用于气分证膀胱湿热所致高热(急性肾盂肾炎、急性尿路感染性高热):柴胡、黄芩、大青叶、石苇、广木香、律草、车前草。

水煎服,每日1~2剂,连服1~2周。

⑶五味消毒汤,适用于营血分热毒炽盛高热(败血症高热):黄芩、黄连、栀子、银花藤、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

水煎服,每日1~2剂,分6次服下,连服1~2周。

⑷蚤休汤,适用于气分肺热炽盛高热(肺炎高热):蚤休、大青叶、黄芩、败酱草、鱼腥草、小蓟。

水煎眼,每日1~2剂,连服1~2周。

⑸抗毒方,适用于卫气同病、气分证高热(病毒性肺炎高热):板蓝根、鱼腥草、甘草、百子草、野菊花。

水煎服。

日1~2剂,连服5~10天。

⑹银翘白虎秦艽汤,适用于气分证高热(急性风湿性高热):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薄荷、淡豆鼓,甘草、芦根、石膏、知毋、梗米、秦艽、防己、木瓜、桑枝。

水煎服.每日一剂。

⑺柴胡承气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兼腑实证高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高热):柴胡、银花藤、黄芩、蒲公英、大黄、芒硝、紫花地丁、青木香、川楝子。

水煎服.每日1~2剂。

⑻柴黄汤,适用于气分证热郁少阳腑实证高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高热),柴胡、黄芩、大黄,芒硝、栀子、夏枯草、郁金、茵陈、白术、广木香。

水煎眼,每日1~2剂。

⑼清肺排脓汤,适用于气分证肺痈高热(肺脓疡高热):银花藤、蒲公英、黄芩、苇茎、甘草、冬瓜仁。

水煎服每日一剂。

⑽五味解毒退热方,适用于卫气同病高热(多种细菌感染高热):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等加味。

水煎服每日2剂。

⑾通腑泄热方,适用于气分证腑实高热(多种细菌感染高热):大黄10~15g、芒硝9g、玄参15g,甘草6g。

水煎服,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以高热退,大便通,腹胀消为度。

⑿钩端螺旋体病方,适用于卫气同病高热(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高热):银花、连翘、苇茎、滑石、竹叶、黄芩、蒲公英、板蓝根、车前草。

每日2剂。

⒀)通腑煎,适用于气分证腑实高热(全国热证北方协作组协定方):大黄、大青叶,水煎服。

⒁清肠饮,适用于气分证大肠湿热高热(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方):葛根、藿香、黄芩,黄连、木香、焦槟榔、白芍、甘草、车前草、炮姜。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成药(1)栀子金花丸(《常用中成药》验方)每丸99,每次1丸,日1~2次,用于热病发热,目赤肿痛,牙痛等。

(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每次6~9g,日1~3次,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3)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每次1丸,日3次,用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4)紫雪丹(《和剂局方》)每次1丸,日3次,适用症同上(5)至宝丹(《和剂局方》)每次1丸,日3次,适用症同上。

(6)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0~20m1,日2~3次。

适用于卫气分高热。

(7)银柴合剂(重庆桐君阁制药厂)每次20~30m1,日3~4次。

适用于卫分证外感风热所致高热。

(8)荆防合剂(重庆桐君阁制药厂)每次220~30m1,日3~4次。

适用于卫分证外感风热所致高热。

(9)牛黄紫雪丹(广东潮州宏兴制药厂)每次1.5~3g,每日2次;周岁小儿每次0.3g,5岁以内每增加1岁加服0.3g。

适用于营血分证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

(10)安脑丸(大连蛇岛制药厂)每次1~2丸,日3次,小儿酌减。

适用于营分证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

(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生命体征观察主要观察体温,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注意观察神,色、肌肤汗液。

气息,脉象及血压的变化,每日查舌象1~2次,其中特别应观察热型和寒热规律,发热持续时间等。

(2)物理降温具体方法详见“应急处理一节”。

(3)饮食调护高热持续不退,或热度虽不甚高而伴有大吐泄泻、大汗出者,最易阴津亏耗,护理上应多让病人喝糖盐开水、鲜果汁、银花露、茅根汤等;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辛辣油腻、鱼虾、肥甘厚味,禁烟忌酒;汤药宜微温服。

眼药后酌加衣被,或进食少许热稀粥,以填补汗源,驱邪外达。

(4)注意变证根据高热急症易产生痉证、闭证、厥脱等变证的特点,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随时报告医生,以防不测。

[病例分析]赵某某,男,31岁。

因反复高热伴左膝部感染化脓一个月,于1982年7月16日诊为败血症入本院急诊室,7月28日转入病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