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符号互动论来源于两个领域的研究: (一)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1、美国的社会环境 美国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移 民国家,从立国开始就充满着社会矛盾和社 会问题。美国的学术界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 应用性,并论背景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亚当· 斯密较早地阐述了一些符号互动的萌 芽思想: 人拥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在与他一起 生活的人的表情和行为之中,通过这面镜子 可以检查他自己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休谟:人们的思想观点是相互之间的一面 镜子,一个人一旦对我做出评价,他就把他 的观点传播给我了,这些观点会或多或少引 起我的判断的变化。
实用主义哲学重点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 经验,关注人们开展行动、适应环境的实际 过程。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经验就是在我们身 边发生的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2、苏格兰道德哲学:斯密、休谟 实用主义哲学就受到苏格兰道德哲学的影 响。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取向 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主张考察日常生活经 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 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二、米德
在米德看来,这种普遍化他人的观念是各 种宏观层面的社会秩序、社会群体得以存在 的基础。 从社区或社会组织出发看待自己,自己被 限制在社会的种种规定性之中。并且对社会 规定性认识得越多,个性就在自我意识中越 淡化。因此,普遍化的他人中的我,不是主 观的我,而是客观的我。
三、布鲁默
三、布鲁默
二、米德
(二)社会互动和符号 社会行为的完成要有他人的参与,即社 会行为是由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 的行为构成的。 正是在这些社会行为中,人的自我、人 格才能发展起来。 社会行为的开展以及人格的发展的实现 机制是语言等符号。
二、米德
在社会行为中,某些手势、姿势、声音 被当作特定行动的标志。 各种姿势和声音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 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即 主观定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 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可以在 广泛交往中作为沟通媒介,也就具有了符号 的意义。
第七讲 符号互动论
——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布鲁默:1937年提出符号互动论一词;主流 理论的‚忠实的反对派‛ 。 符号互动论侧重从微观的个人和主观的心理 角度研究社会,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 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 寻找。
二、米德
在群体游戏阶段,儿童们参加到了有组织 的、复杂的活动中,他们正式担负了某种角 色,实现着别人的期望。这一阶段活动的基 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二、米德
自我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普遍化的他人。 米德指出:‚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可以称 作是‘普遍化的他人’。普遍化的他人的态度 就是整个社区的态度。‛ 即要从社区或群体 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到了普遍化的他人阶段,人们更充分地意识 到必须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风俗习 惯、文化传统和伦理规范来设计和支配自己的 行为。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二)德国人文主义传统
韦伯: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齐美尔:社会互动的形式
二、米德
二、米德
(一)生平简介 乔治· 赫伯特· 米德(1863-1931)出生于美国马 萨诸塞州。 哈佛大学:詹姆斯。 德国莱比锡:师从威廉· 冯特研究心理学 芝加哥大学:杜威 《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年)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杜威的实证主义哲学十分强调人类调整 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他的思想中与符号互 动论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点: 第一,杜威不同意将社会视为单一的整 体结构。 第二,社会科学以及哲学应该把日常生 活作为研究的主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实用主义哲学注重实际生活和经验事实 的特点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其中最主 要的代表就是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中 有两大领域,一是城市社会学,二是符号 互动论。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3、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詹姆斯、杜威 詹姆斯以他的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著 称,他主张存在即是被感知,关注人的思想 意识,另一方面强调实际发生的经验事实的 重要性,而不是抽象的、宏大的概念。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社会我‛ 第一,它认为自我在某些方面是来源于生 活经验的,而不是本能。 第二,将‚社会我‛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社 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派生物; 第三,詹姆斯认为人们本能上追求得到社 会上他人的承认,人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 的价值。
二、米德
米德区分了‚主观的我(I)”和‚客 观的我‛(me)。“主观的我‛也称为 ‚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 未经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观 的我‛也称为‚社会我‛,是经过社会 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是受束缚和 被动的我。
二、米德
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嬉戏阶 段、群体游戏阶段和普遍化的他人阶段。 在嬉戏阶段,儿童通过扮演他人而产生角 色意识。儿童在家庭或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 常常扮演母亲、医生、警察等各类角色。 儿童学会从其他人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立场 看待世界,它也有助于提高儿童在角色关系 中从他人角度来判断自身行为的能力。
二、米德
符号使人们能够预先知道他们自己与他人 该如何行为,以及对方会如何反应,能够期 待未来发生的互动过程。 通过这种期待,符号使人们在互动开始之 前就能调整各自的行为或选择某种行为。
二、米德
(三)自我:主我、客我 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与主观解释, 自我的观念形成于社会互动之中,个人通过 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种种反应而不断地生 成自我意识。 符号使得一个人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从他人的观点出发来评价自己。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壮大是在同结构功能主 义的对抗中完成的,而这一工作的具体承担 者是布鲁默。正是布鲁默的努力扩大了符号 互动论的影响,提升了该理论的综合化、体 系化水平,使其成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主 要挑战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