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3.ppt
相互作用,使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 ③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穿出血管壁。 ④白细胞趋化作用:白细胞向趋化因子作定向移动。
炎症中白细胞游出模式图机制:白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 趋化因子
细胞外Ca2+进入细胞
白细胞伸出伪足,定向移动
细胞内肌动蛋白、肌球蛋 白相互作用,引起收缩
游走能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白细胞在炎症灶中的作用
1)吞噬作用 ①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②吞噬过程 识别及附着 包围吞入 杀伤和降解
2)免疫作用 主要有:①巨噬细胞 ②淋巴细胞 ③浆细胞
抗原
巨噬细胞 吞噬处理
T 致敏淋巴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细胞免疫)
B 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
3)组织损伤作用
白细胞释放产物
溶酶体酶 氧自由基 前列腺素 白三烯
来自血浆: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和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
主要炎症介质及其作用(见下表)
介质
来源
组织胺和
肥大细胞、血小板
5-羟色胺
嗜碱性粒细胞
前列腺素
细胞质膜磷脂成分
白细胞三烯 白细胞、肥大细胞
溶酶体酶
中性粒细胞
淋巴因子
T淋巴细胞
缓激肽
血浆蛋白质
补体
血浆蛋白质
纤维蛋白多肽 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系统
第七章 炎症概论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 炎症局部病理变化 第三节 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第五节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概念 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具有血管系
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所发生的防御 为主的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 致炎因子 → 活体组织 → 血管反应 本质:防御为主的血管反应。
1.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淤血
血管反应
2.液体渗出——炎性水肿
(1)机制
血管壁通透性
水、盐、蛋白质等
微血管流体静压
渗出(炎性水肿或积液)
组织胶体渗透压
(2)渗出液与漏出液区别
渗出液
原因
炎症
外观
混浊
蛋白含量 25g/L以上
相对密度 >1.018
细胞数 >0.50×109/L
Rivalta试验 阳性
❖水过多(water excess) ◆水中毒 ◆水 肿
一、脱水(Dehydration)
体液容量减少(>2%)。
(一) 高渗性脱水(高钠血症)
1.概念
❖ water loss>sodium loss ❖ serum[Na+] >normal
2.原因
(1)摄入量不足
❖ 水源断绝 ❖ 丧失口渴感 ❖ 进食困难
(2)丢失过多(lost from ECF)
❖大量出汗 ❖尿崩症和渗透性利尿 ❖呼吸道蒸发
3. 影响(effects)
失水>失Na+ →皮肤蒸发↓ 脱水热
ECF量↓
ECF渗透压↑→渴中枢 口渴
↓
↓
血容量↓ 脉速↓
血[Na+]↑ ADH↑
血浆渗透压↑ ↓
肾重吸收水↑ 醛固酮↓
细胞内脱水
↓
CNS功能障碍
血管 血管通 趋化 发热 致痛 组织损伤 扩张 透性升高 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增生
增生(proliferation):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炎区 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的现象。
致炎因子 刺激 生长因
组织崩解产物
子释放
细胞 增生
实质细胞增生 间质细胞增生
修复损伤组织 功能
(3)炎症介质 刺激神经末梢 (1)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
(五)功能障碍 (2)渗出物压迫、阻塞 (3)局部疼痛
全身反应
(一)发热 机制:致炎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 内生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体温 散热↓ 产热↑
有利: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意义 有害:过高发热 损害脑功能
长期发热 机体消耗↑
常见:烫伤、烧伤;猪浆液性支气管性肺炎、口啼 疫、猪传染性水泡病
浆液性肺炎(间质水肿)
浆液性肺炎
浆液性肺炎
皮下浆液性炎
吻突浆液性炎(口蹄疫)
猪痘(浆液性炎)
2、纤维素性炎
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其是血管壁通透 性明显增高的结果
常见:大肠杆菌、牛恶性卡他热、鸡传染性支气管 炎、支原体感染
(3)表面化脓与积脓 是指浆膜或粘膜组织的 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例如化脓性脑膜脑炎、化脓性支气 管炎。
积脓:常发生在有囊腔的组织内,如膀胱、输 卵管、胆囊等。
化脓性炎(脓肿)
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积脓)
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化脓性炎(化脓棒状杆菌)
化脓性乳房炎
化脓性心肌炎
肾脏体积增大,红肿有多个脓肿形成
单核巨噬细胞
例:急性传染病时,淋巴组织的增生性 炎症;仔猪副伤寒——副伤寒结节;病 毒性脑炎——小胶质细胞结节。
慢性增生性炎:呈慢性经过,以纤维结 缔组织增生为主,多为损伤组织的修复 过程,常导致器官组织硬化。
急性增生性炎(白班肾)
急性增生性炎(白班肾)
(二)肉芽肿性炎症
是一种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 为主的界限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增生 性为症。
以嗜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常伴有不 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原因(1)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 、绿脓杆菌、棒状杆菌;(2)化学性物质,如松 节油、巴豆油、煤焦油、坏死骨片等
类型:
(1)脓肿 是组织内发生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充满脓液 的腔。
(2)蜂窝织炎 是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大量 嗜中性粒细胞在较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中弥 漫浸润,使得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例如:链球菌
增生性炎症(proliferative inflammation)
(一)变质性炎症: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肝细胞广泛坏死,肝窦扩张充血, 大量炎细胞浸润 肝脏体积明显缩小,包膜皱缩
(二)渗出性炎症:以渗出性改变为主
1、 浆液性炎
特点:
1.渗出液中蛋白质含量为3%~5%,主要为白蛋白 2.渗出液中有一定量的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 发生部位: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膜等 处
纤维素性炎(大肠杆菌性肝周炎)
绒毛心:心包的纤维蛋白性炎
心包脏层及壁层不光滑,失去正常光泽,有一层灰白色覆盖,呈绒毛状
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纤维素性炎 (大肠杆菌性腹膜炎)
纤维素性肺炎
纤维素性肺炎
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慢性猪瘟)
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3、化脓性炎
原因:由结核杆菌、鼻疽杆菌、放线菌、异 物等。
特点:病灶中心是干酪样坏死,内含坏死的 组织细胞和钙盐,还有细菌,周围为上皮细 胞和多核巨细胞,外围为淋巴细胞和纤维组 织包裹。
增生性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慢性增生性炎(兔肝球虫病)
传染性肉芽肿(肺结核)
传染性肉芽肿(结核病)
增生性炎(牛副结核性肠炎)
副结核性肠炎
第五节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及结局
一、影响因素
(一)致炎因子 (二)全身因素 (三)局部因素
二、结局
完全痊愈 (一)痊愈
不完全痊愈
(二)转为慢性
(三)蔓延扩散
局部蔓延 淋巴道扩散 血道扩散: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第八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类型:
❖脱水(dehydration) ◆高渗性 ◆低渗性 ◆等渗性
主要见于慢性炎症时, 亦见于病毒、立克次 体和某些细菌感染时, 与机体免疫反应关系 密切。
嗜中性白细胞
异嗜性白细胞(鸡)
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吞噬过程
白细胞吞噬过程
4.炎症介质在炎症中的作用
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种类
来自细胞: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 胞产物、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1) 浮膜性炎
特点: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白色、淡黄色、有弹 性的膜状物被覆在炎灶表面,易于剥离,组织损害 较轻。
发生部位:肠、肺泡腔、心外膜、肝脾等器官
(2) 固膜性炎(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 特点: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粘膜牢固的结合在一 起,不易剥离
常见:仔猪副伤寒、猪瘟、鸡新城疫等
发生部位:病畜禽的肠粘膜上。
致炎因子
炎症的原因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放射线等。 化学性因子:强酸、强碱等。
超敏反应 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
炎症过程:
损伤 因子
局部变化
机体
过程
组织损伤
介质
血液动力学
血管反应 血管通透性
炎细胞渗出
介质
修复
基本病变 变质 渗出 增生
全身影响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alteration):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等。 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