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3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3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设计革新运动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席卷欧美。

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展开的,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并服务于整个工业社会。

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消费要求和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赞赏新技术、新材料的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

面对时代的挑战,他们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了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

其所设计的简洁、质朴、实用、方便的全新产品,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标志着产品设计进入现代工业化设计的时代。

工业设计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独立的设计教育体系也出现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在欧美各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各具特色。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与发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确立、各国专职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等等,表示现代主义设计形态已趋成熟。

卓越的建筑师、设计师格罗佩乌斯、科布西耶、凡德洛、赖特等人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他们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原则,对推动欧美及世界的现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格罗佩乌斯是最早在设计理论上有全面建树的设计师。

他明确指出:“应该强调机械对于工业设计奠定决定作用。

”他认为必须贯彻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原则,设计应该“能够从实际方面完全达到自身的功能目的”,这样设计的产品才是可以应用、信赖、造价低廉和经济有效的。

他认为20世纪的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对装饰和复古主义。

他对美学风格的看法作过极具哲理性的阐述:“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科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的创立者,他赞赏飞机、汽车、轮船的设计,因为这些设计没有受到任何传统的束缚,完全是按照功能与技术的要求设计的,是全新的工业产品形式。

他认为大工业社会的任何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他赞美单纯、清晰的几何体。

他说:“按公式工作的工程师使用几何形体,用几何学来满足我们的眼睛,用数学来满足我们的理智,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良好的艺术。

”他主张设计应表现简洁、秩序、逻辑的理性美,应表现出对象本身的直线、比例、空间、体量的美,而不要有附加装饰。

凡德洛也强调时代风格,主张设计的现实和功能意义,主张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

赖特亦强调功能,同时提出“有机建筑”的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应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对建筑空间的有机安排与调度、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的不同表现力及两者的协调性等。

现代派美术对现代主义设计有直接影响。

许多现代派艺术家及积极投身到设计及其教育领域,如杜斯伯格、里特维特、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纳吉等人。

有些人在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任教期间,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基础课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1923年在德国魏马举行的包豪斯作品展,向世界展示了其成就,使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设计教育和设计理论研究中心。

1925-1927年,德国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己趋成熟,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师生设计成果达到新水平,使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从尝试阶段进入系统化、科学化的成熟阶段,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德国纳粹政权的压制,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在欧洲衰弱。

1937年后,随着包豪斯大批精英移居美国,使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融入美国设计体系,在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依托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美国为中心继续开展,形成国际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二战后直到70年代,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原则和风格影响了整个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设计思潮兴起,但现代主义的许多设计原则仍然适用,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世界设计传统精华的一部分。

走向现代主义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设计师和理论家针对设计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形成了众多的风格和流派,如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等,它们先后提出过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思想。

但这些努力是零散的,新的观点还未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还没有产生出一大批比较成熟而有影响的实际作品。

因此,这阶段是现代主义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都已成熟,工业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大众市场已发育健全,同时艺术上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这为新的更富于时代气息的美学铺平了道路。

现代建筑的兴起更是为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先前分散的各种设计改革思潮终于融会到一起,形成了意义深远的现代主义,并标志着现代工业设计的开端。

现代主义首先起源于对机器的承认,机器既是以批量生产方式产生理性的现代设计的源泉,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的象征。

20世纪之前,当机器及其产品成为消费品而进入家庭环境时,它们往往要借助于传统的装饰。

而现代主义则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自我表达,也就是说任何产品的视觉特征应由其本身的结构和机械的内部逻辑来确定。

在产品设计上,这种思想通常是以象征效率的风格来体现的。

这里,科学性取代了艺术性,所以被称为“机械化时代的美学”。

现代主义的关键因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是一种持续了两百年的哲学思想,早在18世纪就已出现。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功能主义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是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功能主义最有影响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强调功能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

而理性主义则是以严格的理性思考取代感性冲动,以科学的、客观的分析为基础来进行设计,尽可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主义并不是功能主义,也不等于理性主义,它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反对这些名称。

现代主义主张创造新的形式,反对袭用传统的样式和附加的装饰,从而突破了历史主义和折衷主义的框框,为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在造型上的潜力开辟了道路。

为了避免肤浅的附庸风雅,现代主义主张设计应注重以计算和功能为基础的工程技术,而不是唯美主义。

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应该指出,尽管现代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风格,认为这将导致浅薄的模仿和假冒。

但实际上现代主义的理论还是被“翻译”成了一种现代风格。

这种风格是以机器隐喻为基础的,即所谓的“机器美学”,也就是用净化了的几何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这些造型语言是以20世纪初的各种抽象艺术理论为基础的。

由于机器的功能千差万别,简洁的几何形态实际上只是体现了机器在形式和精神上的抽象“功能”,这种“功能”只是由机器的结构和材料而不是机器本身的目的性所决定的。

对于几何形态的追求,往往形成了新的形式主义,这在现代主义的早期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现代主义强调批量生产,大众消费的概念却被忽略了,与市场的联系较少。

由于过分强调简洁与标准化,消费者多样性选择的权力被剥夺了,这也妨碍了现代主义在实际上的发展。

现代主义的建筑和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目标的反映,其几何规则性肯定了人类对于理解、说明和控制自己环境的希望。

现代主义认为形式不能与伦理价值和社会目的分开,其中心信念和奋斗动机是为新的技术世界创造一种新的美学,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通过艺术的创造性力量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过程,其结果也是一些十分抽象而深奥的形式。

这些形式尽管常常是极富想象力的,但与它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距甚远,并招致不理解甚至敌意。

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只通过形式主义的美学方式来解决,艺术家和设计师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者这一信念是十分诱人的,但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现代主义的理想与工业和社会的现实之间差距很大,这是现代主义在其发源地欧洲并未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原因之一。

现代主义首先是在德国兴起的,后来在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也发展起来。

在英国,尽管有少数先行者的努力,但拉斯金和莫里斯的反工业化思想为接受现代主义设下了巨大障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才在英国真正扎下根来。

现代主义最早是在建筑界出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思想敏锐而有一定建筑经验的青年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改革主张,形成了现代建筑思潮。

由于这些建筑师大多身兼工业设计师的职责,以使工业产品与建筑环境协调,现代建筑很快影响到了工业设计。

现代主义正是在德国的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法国的柯布西埃这些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师的积极推动下形成的。

这三个人在1910年前后都曾在柏林的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都只有30多岁,并立即站到了建筑与设计革新运动的前列。

1919年,格罗披乌斯担任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使该校成了西欧最激进的一个设计中心和现代主义的摇篮。

米斯后来也来到了包豪斯学校,并担任校长。

柯布西埃于1920年创办《新精神》杂志,鼓吹创造新建筑。

他于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一书成了机器美学的经典之作。

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加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为现代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后期,格罗披乌斯、米斯等一批欧洲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移民美国,由此把现代主义带到了美国,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在理论上作了修改。

他们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哈佛及芝加哥等大学校园发现了更广大的学生和业主。

在德国从未完全实现的梦想在美国变成了现实。

现代主义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设计主流是在包豪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

其核心是功能主义,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应由其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

与战前空想的现代主义不同,战后的现代主义已深入到了广泛的工业生产领域,体现在许多工业产品上。

随着经济的复兴,西方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消费时代,现代主义也开始脱离战前刻板、几何化的模式,并与战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工业设计美学,由现代主义走向“当代主义”。

现代主义在战后的发展集中体现于美国和英国。

这两个国家的设计机构通过各种形式扩大了现代主义在本国设计界和公众中的影响,并为现代主义设计冠以“优良设计”之类的名称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美国现代主义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功能主义已在美国牢固地建立起来。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早年包豪斯的领袖人物格罗披乌斯、米斯、布劳耶、纳吉等先后到了美国,并把持了美国的设计教育界,从而把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传播到了美国。

但早在包豪斯师生来到美国之前,美国对于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就已感兴趣,这为战后广泛接受现代主义的美学打下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