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复习优质课件: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ppt课件

高三地理复习优质课件: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ppt课件


4.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 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式芦苇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 加重风沙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
考向训练
考向一 以图文、表格等形式考查荒漠化成因与防治 (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
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 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干 旱
沙质 沉积物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 创造了有利条件。 d.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缺乏保护。 e.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考向二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
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 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 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 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 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 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 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 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 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3~4题。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 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 严重。
考向二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2019·济宁模拟)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
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 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 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 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谷坊的修建可使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考向训练
考向一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过程 1.(2019·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 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 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 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 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答案 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 以风蚀作用为主。
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封沙育草
农田防业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气池
沼 省柴灶
4.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第(1)题,从图中信息直接可知C对。第(2)题,结合沙漠地区气 候可知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6~8月土壤含水量低;夏季降水较其他 季节多,但总量仍很少,不能提高土壤水分;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 季风影响,风速较小。第(3)题,因为该沙丘稳定,证明自然植被与水分条 件相符合。没有沙漠化倾向,人工种草会增加耗水,干扰生态平衡;适合自 然演化。
序号 时(天) /mm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 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
命题探究
精研真题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干旱、半 干旱 半湿润
知识梳理
耕地 草地 林地
易错易混
荒漠化不一定是沙漠化 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 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 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 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正确; 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A错误;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 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恢复工作,B错; 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禁止开采不符合实际,C错。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 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 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 风力强劲。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 (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 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 安全。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 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区域背景
知识梳理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5.水土流失——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石漠化(云贵高原)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②地形: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易水土流失; ③土壤:土壤发育差,土层薄,易流失。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②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
第28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考纲呈现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区域认知:学会分析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发生范围及区域自然背景和 人文背景。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思维导图
INDEX
考点一 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点二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精练
降水 降水历 降水量
序号 时(天) /mm
1
2 53.0
2
4 80.3
3
5 100.1
4
2 73.2
汾川河洪峰情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沙漠地区无人为干扰,环境稳定;6~8月土壤水分少且水分随深度 增加变化不大;整体上深度越大,水分含量越高。 (2)破题:你在回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沙漠地区气候特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解析 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 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 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故选C项。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获得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降水时间长短,降水量的变化,径流量的变化。 (2)破题:你解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森林(植被)的功能,影响下渗和地表径流的因素,水土流失的原因, 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 (3)解题:解答上题如何辨别选项? 答案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经历前4次的降水,土壤含水 量已经达到饱和,所以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第6次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 但是洪峰流量明显增加,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了植被覆盖的坡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