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纲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人地协调观:探讨荒漠化、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提出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化、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区域认知: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实践力:探究当地某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以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一认识荒漠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01荒漠荒漠草原02草原年降水量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03减少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07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01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02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03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04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05水资源。
(2)06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07能源问题。
(5)控制08人口增长。
1.“甘草平移栽培技术”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之一。
甘草是一种耐旱的名贵中药材,其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平移栽培是将甘草幼苗横着埋在沙地中滋生根蘖,形成“躺着长的甘草”。
说明库布齐沙漠甘草平移栽培产生的生态效益。
提示:平移栽培可以促进根系发育,扩大甘草的绿化面积,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恢复沙地生态;甘草根瘤具有固氮作用,能够修复土地,增强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2.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植被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请说明理由。
提示:自然恢复形成的生态系统丰富、稳定,水土保持效果更好;生态环境脆弱,应减少人工干预。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 荒漠化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草原地区挖掘水井斑点状荒漠化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加剧下游土地荒漠化进程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3.盐渍化我国土地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其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如下表所示:次生盐渍化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量大;③土层:表层土层疏松,涵养水源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因素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的危害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增加,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贵高原,其石漠化的原因和危害如下表所示:石质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势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②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③山坡土层浅薄;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石质荒漠化的危害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思维探究][答案] (1)C (2)B (3)D考向1 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
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
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 )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答案 B解析与土壤相比,沙地保水保肥性能差,故B项正确。
(2)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故B项正确。
(3)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 )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答案 A解析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面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项正确。
考向2 盐渍化(2020·大象联考河南质量测评)近年来,如下图所示的日光温室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日光温室内由于受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加上长年覆盖栽培和不合理灌溉,表层土壤会产生盐分积累,岀现次生盐碱化现象。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区域的日光温室较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的是( )①平原洼地地区②丘陵缓坡地区③季风气候地区④雨林气候地区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需要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季风气候地区旱涝频繁等条件。
日光温室农业生产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灌溉,是地下水水位上升引起的。
与丘陵缓坡地区相比,平原洼地地区更易形成地下水水位上升现象。
(2)日光温室长年覆盖栽培加剧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其原因是( )A.减少土壤含水量B.减弱雨水淋溶作用C.增加地下水盐分D.加剧地表水分蒸发答案 B解析和自然状况下的耕地相比,日光温室长年覆盖栽培,使其土壤很难接受雨水的淋溶作用,加之使用含盐量较大的地下水灌溉,从而使土壤盐分升高。
(3)为缓解日光温室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增施化肥B.轮作休耕C.减少灌溉D.换土更新答案 D解析缓解日光温室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增施化肥往往会增加土壤含盐量;休耕则会减少日光温室的产量,降低效益;要保证农作物生长,灌溉必不可少;换土更新可将原来的盐碱化土壤换掉,可缓解盐碱化。
考向3 石漠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指数,其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下图示意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2000年以来广西石漠化区( )A.石漠化程度加重B.生物多样性减少C.生态环境改善D.植被破坏严重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线性变化呈上升趋势,说明植物生长变好,生物量增加,这从侧面反映2000年以来广西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故C项正确。
(2)导致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城镇化建设B.开采矿山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植被指数能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其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读图可知,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线性指数变化呈上升趋势,说明植物生长变好,生物量增加,由于曲线主要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故推测该时段该地应该进行了造林即植树造林,故C项正确;城镇化建设、开采矿山会降低植物生长量,退耕还湖会增加湿地,不会增加植被量,A、B、D三项错误。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的思路考点2) 水土流失1.成因2.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3.措施(1)工程措施: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种、提高复种指数等。
(4)小流域综合治理(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1 2 53.0 无明显洪峰2 4 80.3 无明显洪峰3 5 100.1 无明显洪峰4 2 73.2 无明显洪峰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思维探究][答案] (1)B (2)B (3)D考向1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
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海拔、降水量B.土质、地形C.降水量、地形D.风力、海拔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西高止山,地形起伏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流水侵蚀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