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因此课
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也改变
了以前教师的应试教学观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实践,倡导教
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
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由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新的时代,教师要超越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积极
建构,为此,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理解“教学”这一概念,以适应实施新
课程的要求。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主导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
的开发等,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
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
应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质疑、模仿、讨论、
体验等不同方向发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
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
互动、相互尊重和积极对话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
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转变。
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培
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新课程体系中的一
些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
生之间平等互动与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四、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涉及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认识方式等,显然,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所要考虑的学习方式,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变量。
转变学习方式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
重要任务。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第一,自主学习表明学生进行的是主
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意愿”。
第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
反应,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学习。
学习的过程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活动,这就
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
探究学习的特点,首先是问题性和真实性。
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
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要
求为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强调
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
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间的
了解与理解,并培养团体精神,凝聚人心;最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
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
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实施课改建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