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山东省胜利油田孤岛小学
周开春
[案例]
每当四、五月份,天气转暖,在有水的
池塘里,便会见到青蛙和大量的蝌蚪。

讲授
《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收集了大量的蝌蚪
变成青蛙的资料,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如
播放电脑课件、录象等,教学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

但是,我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心虚
得很。

因为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是被动的学
习知识,仔细琢磨新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存
在以下不足:
1、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蝌蚪,更谈不上见到蝌蚪的变态过程,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大大减弱。

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很难激发探究愿望。

青蛙的生长过程
2、学生学习的空间缺少开放性,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学生不能现场观察,亲身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单一,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思想理念。

为此,近两年来的四、五月份,我在讲此课前,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根据天气的变化,以“青蛙的成长研究”为专题,组织学生饲养蝌蚪,服务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该课题参加的人数较多,资料齐全,成为了学校的重要科技活动项目,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少儿科学院的高度重视。

研究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两栖动物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饲养能力。

3、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崇高思想感情。

研究过程
近两年来,我们青蛙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开展活动。

他们带着捕捞工具,到孤岛神仙河里捞来了青蛙或者蟾蜍的卵、蝌蚪,在科技活动室的饲养槽中、学校的睡莲池、鱼缸等处,饲养蝌蚪、孵化卵,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

为了科学地开展活动,学校要求青蛙研究小组的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查阅资料,了解蝌蚪的生长和饲养知识;
2、每天早晚定时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
3、按照要求定时喂养蝌蚪;
4、定时换水和清除垃圾;
5、做好记录,写好观察笔记。

为了做好记录,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观察实验报告”表格,按照青蛙的发育过程定时进行填写,对小组的饲养活动起了指导作用。

科研小组还对蝌蚪的饲养过程进行了录像,并刻录在电脑光盘中。

研究结果
经过观察,小组同学一般都能了解蝌蚪的发育过程,能描绘出蝌蚪发育的各阶段样子。

学生饲养的蝌蚪能变成青蛙、蟾蜍的占78%,并放回到生物园中。

每到夏天雨季,生物园一片蛙声,到处是蟾蜍、青蛙在捕捉蚊子。

为了保护青蛙,青蛙科研小组组成多个小分队,走上街头,散发“爱护青蛙,保护环境”的传单,前后散发传单达1000
多份。

青蛙科研小组同学还走上
市场,劝说农民放掉捕获的青蛙。

到田间地头,特别是稻田地,在
农田地边立了不少的“爱护环境,
保护青蛙”的牌子,受到了广大
居民的称赞。

在长期的饲养过程
中,不但培养了热爱小动物的良
好品质,还开阔了的视野,增长
了知识。

许多同学的观察日记、
科研论文都受到教师的好评,在学校和社区的科技节上获奖。

学生通过上网、订阅报刊等方式查资料,了解了许多青蛙的知识:
青蛙是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它们生活在水沟、池塘、小溪、辅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水田、沼泽地带。

它们能长时间地在水里呆着,有时能呆上几个小时。

青蛙和所有的两栖动物一样,也用肺呼吸,但它的肺的构造非常原始,因此不得不借助于辅助的呼吸器官——皮肤。

之所以青蛙能常常闷在水里而不至于闷死,是因为它可以通过皮肤和外界交换气体。

每年三至六月,是青蛙最喧闹、最活跃的季节,稻田地边、沟河湖畔,经常听到它们此起彼伏的歌唱声。

有两只的“对唱”,也有成千上万之一起的“大合唱”。

大合唱停下来以后,没有尽兴施展“音乐才华”的,还要再继续独自“高歌”。

它们扬声高歌的目的,意在寻找伴侣,招呼雌蛙来进行配偶。

青蛙的后代要经过变态才能和亲体一样。

孵化出来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尾巴逐渐“收起来”,四肢长好了,开始蹦跳着到岸上来。

青蛙的种类很多,大的有一斤以上,小的只有小拇指那样大;有的通体黑斑,有的全身碧绿。

青蛙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它们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一只青蛙一天捕食的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200只。

有人计算,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能吃掉10,000只害虫。

因此,保护青蛙,相当于保护人类自己。

世界现在生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千种以上,我国分布有200种左右。


们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尤以
南方为多。

越往北,分布愈少。

两栖纲中常见的药用动物有蟾
蜍、蛙、大鲵和山溪鲵等。

其中
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分
泌物,经加工后为蟾酥,是有名
的中药。

具有解毒、消肿、止痛
等功效。

蛙、大鲵等,还是很好
的补益药。

蟾蜍和青蛙又是诊断
妊娠与否的重要试验动物。

在生
理学、胚胎学和科研方面,蛙和蟾蜍也是很好的实验材料。

此外,两栖纲类大多数还捕捉农作物的害虫为主食。

所以两栖动物是有益动物,应加以保护。

科研小组正在观察饲养蝌蚪
[反思]
我认为,“青蛙的成长研究”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多的特点,通过观察、实验操作、问题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将课堂、课外时间有机整合,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方式、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新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无论是知识量,还是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3年至今,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活动,2004年5月,我的《黄河三角洲环境与气候研究》课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了三等奖。

向《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投寄创意设计、小发明稿件,参加报社组织的“思维擂台”、“我想我做”活动,先后有296名学生获得了奖励,40多名学生被杂志社聘为“小通信员”,10多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

2004年我校因此获得了“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可以说,“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是一个高质量而又成功的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