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视知觉能力的培养

儿童视知觉能力的培养

儿童视知觉能力的培养(转)转载说明:今天听一个同事说他的小孩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写标点符号,还出现许多错字,特别是经常把部首写反。

怎么批评都不起作用。

我没有实际了解这个孩子的作业情况,但是,我初步推测这个孩子可能存在视知觉能力的问题,所以特转这样一篇博文,以便这位同事阅读。

儿童视知觉能力的培养一、儿童视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视觉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视觉发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学者N.Barraga(白拉格)列出了儿童正常的视力发展表:0~1个月,看光或相关事物,眼肌调节能力差。

1~2个月,追视物体及光源,对色彩斑斓物感兴趣,盯住大人的脸,开始双眼协调运动。

2~3个月,注视地看,能区别面孔,黄色、橙色及红色。

3~4个月,眼睛运动更加自如,视力有所改进,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

4~5个月,视点由物体开始向身体各部分转移,企图抓或移向其喜爱的物体,开始用视觉探索环境,能认出熟悉面孔,视野发育亦趋完善。

5~6个月,够到或抓住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

6~7个月,视点能从物体转向物体,捡起失落的物体,眼球能自如移动。

7~8个月,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

9~10个月,视力很好,转眼自如,能搜寻物体甚至转向角落,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到的游戏。

11个月~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玩积木或组装物体。

1岁半~2岁,通过视觉观察将物体配对,指出书中的物体,模仿敲打与行为表演。

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力增强。

2岁半~3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捣洞或对接。

3岁~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

4岁~5岁,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会做涂色、剪贴等手工。

5岁~6岁,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简单字母。

6岁~7岁,临摹抽象图画,写字,阅读。

二、视知觉能力的主要内容在心理学中,视知觉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

视觉不仅参与了知觉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需要经过一番发展才能获得的能力——看了,是否知觉到它的存在?孩子的视觉能力有没有发展到他自己的年龄水平?他的这种水平是否足以应付看到的视觉材料并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可想而知,如果儿童的视知觉能力发展不足,即使有正常的视觉器官,做到专心致志,也会经常“出错”。

视知觉发展存在三个关键期:第一个是胎儿9个月左右时母亲的运动状况,这对胎儿前庭平衡系统的建立与学习最为重要,所以,儿童教育学专家提倡适当遛胎,提倡孩子“百日”时的翻身抬头训练,鼓励放弃婴儿推车,多背多抱,提倡爬行训练等;第二是出生之后从仰卧到俯卧的“龙抬头”、从被抱到被背的两次空间旋转完成的情况;第三是学习爬行的情况,爬的越多越有利于孩子对空间关系的认知。

视知觉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内容:1.视觉联想能力。

这是由视觉经验决定了的联想能力。

有的孩子看见某一图形或形象,便能联想到相似的或者相反的图形或形象,有的孩子则不能。

有的孩子能将破碎的图形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图形,运用联想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

视觉联想能力对于孩子在上学之后解决几何问题、应用题问题、形象思维问题等,均有很大帮助。

视觉联想能力低下的孩子,经验贫乏,创造力低下,只能机械的学习。

2.视觉记忆能力。

视觉记忆能力是大脑对眼睛所见到事物的印象保留的能力,有的儿童视觉记忆力很强,对经历的事物过目不忘,对文字、图形和其他事物,看过一遍之后,能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这对孩子的辩认、思维、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旦儿童视觉记忆力不良,则在后期学习中就会对文字书写、文字阅读与图形辨认感到困难,自然会影响理解力与学习效果。

3.视觉辨别能力。

视觉辨别能力是指个体把一个物体与另外一个物体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短时间内视觉信息注意、视觉摄取信息、提取过去贮存信息、信息对照分析、信息加工判断、言语表达的过程。

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对人、物、线条、图形或文字的辨别能力,这种视觉分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视觉分辨能力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些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没有正常孩子的视觉分辨力,当进行抄写、阅读课文的学习活动时,自然是力不从心了。

4.手—眼协调能力。

视觉与动作总是密不可分的。

看见学习材料之后必有所反应,或是书写,或是言语表达。

所以手眼协调能力是视知觉能力的重要内容。

5.视觉追踪能力。

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提高视觉广度与速度。

三、孩子视知觉不足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一)主要表现1.小时侯倒着爬。

2.经常把鞋穿反了。

3.拼音“b、d”“p、q”经常搞混。

4.数字3、5、7会左右颠倒过来写,方向是反的,常把6和9、2和5等认反。

5.不能直观的评价大小或长短等。

6.不能辨别简单的形近字,如“由”和“田”、“人”和“入”等。

7.分不清“田”字格的左右、上下方位。

8.对图形观察不仔细,不能按照正确的答案找出对应的数量。

9.在自己小区内不能自己回家。

10.不能指认出自家或父母的电话号码。

当孩子有以上这些表现时,则说明孩子视知觉出现了一定问题,视知觉能力不足的孩子需要及时训练提高,否则到了入学之后在学习上就会出现问题,如“上”和“下”、“手”和“毛”分辨不清;数字混淆,数学竖式对齐总出错,读书跳字,看书跳行,人家一目十行,他却只能看几行,人家能看到整体,他却只能看见一个局部,有时他写出来的字是反的,或者左右上下颠倒;有的没有空间感,不能把字写在格子里;写作业也丢三落四、拖拖拉拉;做起应用题来非常困难;无论在作业和考试中,都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错误。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或家长如果判定为“马虎”,那就错了,如果再指责他学习态度不认真,那更冤枉孩子了。

视知觉发展不足的孩子,家长需提高警惕,要早诊断早提高,否则后期发展为视觉障碍会对孩子本人和家长带来极大的苦恼。

(二)主要原因1.先天原因。

如小儿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等;胎儿时期母亲运动不足,遛胎少,这影响了胎儿前庭平衡系统的建立(所以我们提倡“遛胎”)。

2.后天原因(1)出生之后没有很好地完成从仰卧到俯卧的“龙抬头”、从被抱到被背的两次空间旋转(所以我们提倡“百日”时的翻身抬头训练,鼓励放弃婴儿推车,多背多抱)。

(2)没有经过爬行就会走路或者爬行很少的孩子(所以我们提倡爬行训练),爬得越多越有利于孩子对空间关系的认知。

(3)被动吸烟。

婴幼儿的眼球正处于发育期,烟草中的毒性氰化物影响视神经的发育。

(4)早期视觉经验的剥夺。

婴幼儿早期视觉能力发展与足够的视觉信息刺激是分不开的。

曾有人对同孪双生的小老鼠做过试验,将刚出生的一只老鼠的眼睛蒙上,而另一只则正常发展,结果一段时间后,用来实验的老鼠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5)家庭原因。

过多把孩子交给电视、电脑。

孩子长时间盯着电视、电脑屏幕,不仅会使孩子眼球运动减少,还会使眼球充血,出现眼球干燥,甚至导致眼球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造成植物神经紊乱等。

(6)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抑制了孩子视知觉的发展。

如当孩子出现了视知觉不足引起的错误时,家长马上给孩子指出来:“你能不能看仔细点啊?” “你真是个马虎精”“你还长不长记性啊?”等等。

这些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孩子会以为自己天生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也没有办法。

四、如何提高幼儿的视知觉能力视知觉能力不足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会被误以为是“马虎”,还可能被扣上“多动症”“捣乱分子”“弱智”的帽子。

这都是很不公平的,只能给孩子造成更大伤害,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怎么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呢?进行视知觉能力的训练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1.划消数字示例图表一:下图中包括25个数字,请你依次划掉1、2、3、……25,要求画的时候要同时把数字读出来。

姓名:用时:正确率:2.玩七巧板找一套传统的或者自制一套“七巧板”,事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图形组合,再逐渐将不同的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图形,让孩子摆出来,最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摆出所看到的图形。

3.扑克牌游戏家长可以随便选4张牌,一线排开,让孩子仔细看一段时间并记住,15秒后收走,让孩子依次排出;或者将其中的两张变换位置,让孩子说出来,之后可适当加大难度。

4.找不同两幅略有差别的画让孩子找出不同之处。

5.辨颜色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爸爸、妈妈穿戴的衣帽、鞋袜等是什么颜色的。

为了增加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也可以请爸爸或者妈妈闭上眼睛,说出孩子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

6.手影游戏在室内关掉主灯,留下一个小夜灯,和孩子一起用双手做出各种造型,让孩子体验空间变化的奇妙。

7.视觉记忆训练如果在短时间内能记住所看到的学习材料,速度就能提高,为此,可以让孩子看一幅图画1 到3 秒(如下图),然后在不看图画的情况下把呈现的图案画下来,要求与原来的画一样。

随着呈现的几何图形的难度的加深或呈现时间的逐渐缩短,孩子瞬间视觉记忆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8.作比较练习比较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质地的特征,并用手去触摸物体来验证视觉结果,也有助于儿童锻炼视觉记忆的能力。

9.涂颜色一幅有色图形,一幅无色图形,让孩子对应涂色(如下图)。

亲子活动活动一:转头看让孩子仰卧在床上,妈妈手拿色彩鲜艳的铃铛等响铃玩具,先在孩子面前摇响玩具以吸引孩子的注意,然后拿着响铃慢慢地左右移动,使孩子宝的投跟随眼前移动的玩具而移动。

妈妈如果同时与孩子“说话”,也能吸引孩子注意到玩具,同时还会有增进母子感情的效果。

(注意:刚开始练习时,左右移动玩具的幅度可小一些,玩具应离孩子近一些。

等孩子稍大些后,再慢慢增加移动玩具的幅度和距离孩子的高度。

)活动二:会移动的光线准备手电筒一个。

孩子仰卧在床上,妈妈用手电筒照天花板,并用手指向照亮的地方,逗孩子看。

等孩子发现亮光后再移动手电筒光,让孩子的视线跟着光线移动,培养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

活动三:不见了,拿到了准备:孩子喜欢的两个小玩具,两块外形大小一样的小手帕第一步:妈妈在离孩子1~2米处拿出玩具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时对孩子说:“这是什么?这是小熊。

”又拿出一块手帕,将手帕盖在玩具上,然后故意惊奇地说:“哎呀,玩具哪去了?”鼓励孩子爬过去找。

找到后将小熊给孩子玩一会儿。

第二步:动员孩子将玩具给妈妈,再来找一找。

此次可在孩子的视线外将玩具盖好,再拿出另一块手帕放好,但里面是空的,鼓励孩子去找玩具。

观察孩子是否能在揭开手帕之前观察一下,再动手找到玩具。

(如果孩子看不到玩具就不再寻找,可以由父母将玩具拿出来给他看,再给孩子玩。

多次游戏后,孩子就会记住,看不见的东西没有消失,以后他就会有兴趣去寻找从视线中消失的东西。

这种游戏有助于孩子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

)活动四:家长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里有5个引导孩子合作的技巧:(1)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