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学生课前活动设计:课前学生预习课本28页相关内容。

聆听背景音乐,思考视频里播放的音乐属于哪个地域的民歌。

教学年级:高一。

课时:1课时。

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共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拓展提升-- 成果展示—课堂总结。

教材分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具有醇厚的情感;粗犷、豪放的气质;活泼、诙谐的热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探究中原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到“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听、唱、思”,感受作品表达的情绪。

初步掌握有关中原民歌的分析方法,并尝试用“鱼咬尾”的歌曲创作手法编创旋律和填词,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3、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在感受、体验、模唱作品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进而领悟出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通过编创活动增强对中原民歌的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学唱《沂蒙山小调》,在感受、体验作品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进而对作品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辉煌历程进行疏导,领悟出“沂蒙精神”的可贵;在聆听《王大娘钉缸》的基础上,分析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运用“鱼咬尾”的歌曲写作手法,尝试自己创编旋律,并且自己填词、取名,演唱自己创编的曲子《济南小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镲、腰鼓、葫芦丝、扇子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好汉歌》、《孟姜女哭长城》教学资源:1、人音版课本及教参;2、自制教学课件;3、网上资源及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等);4、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民歌。

教学方法:1、鉴赏式学习为主,“学-思-议”相结合,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音乐特色和地方风格。

本课内容就是提倡学生通过鉴赏中原民歌,主动学习、讨论、探究,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

2、注重应用对比方式教学,比较《沂蒙山小调》前期、后期两个经典版本,《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异同,加深了解所学音乐的内涵并掌握比较法的应用。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及时激励学生,表演其创作的音乐,初步完成早期的音乐创作实践。

4、利用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引导。

5、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思,引入新课(设计意图:以朱之文演唱的一首《沂蒙山小调》引入新课,介绍课程。

中原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今天主要讲述中原民歌,着重讲述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刚才视频里播放的人物是谁?他所演唱的歌曲是什么?歌曲风格属于哪个地域的代表民歌?生:朱之文(山东人)、《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中原民歌)师:中原都包括哪些省份?(设计意图:体现探究式学习对于活跃气氛的的影响,引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生:包括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的区域。

师: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具有醇厚的情感;粗犷、豪放的气质;活泼、诙谐的热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中原民歌。

二、学习《沂蒙山小调》(一)深挖《沂蒙山小调》的内涵,并学唱《沂蒙山小调》(1)师: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讲述《沂蒙山小调》的产生背景。

生: 20世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那时,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运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领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山风光的内容。

师:沂蒙山区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山小调就是沂蒙精神的突出代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悟到沂蒙精神的可贵,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师:让我们带着对沂蒙精神的敬仰之情,来学唱这首民歌。

老师先范唱。

生:学唱《沂蒙山小调》、表演唱(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对沂蒙精神的敬仰之情,想象眼前沂蒙山的美好风景,歌颂的情绪来练唱《沂蒙山小调》,进一步体会中原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版本,讲述《沂蒙山小调》的发展,并尝试着用“鱼咬尾”创作手法编曲创作。

师:聆听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比较王世慧和改编之后演唱的两个版本,在语言、节奏、风格上有什么异同?生:王世慧版本: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4/4拍演唱;中速;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改编版:《沂蒙山小调》的一个变体(3/4拍);慢-中速-快-慢演唱时速度上有所变化);风格上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师: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

生:小试牛刀,自己创编旋律,接着填词,全班给新曲起名字为《济南小调》,最后演唱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加深学生对民歌创作手法的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师生合作巧妙,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三)讲述《沂蒙山小调》的辉煌历程。

生:《沂蒙山小调》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歌,它凝聚了抗战时期军民的斗争信念,承载着“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深刻内涵,又汇聚了沂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植于齐鲁大地,历经70余年久唱不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几度登上央视春晚,最终演变成了歌颂党、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

三、学习《王大娘钉缸》师:欣赏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中原地区其它省份的代表民歌。

你知道你现在听到的歌曲风格属于哪个地方的民歌?生:河南的师: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一带,流行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出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生: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并跟着模唱歌词内容师:你听到这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之后,你立刻会想到哪首影视创作歌曲与它的旋律很相似?生:《好汉歌》师:大家一起唱《好汉歌》,之后思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其旋律与创作歌曲《好汉歌》对比,从它们的曲调中你发现两首歌曲旋律有什么联系?生:《王大娘钉缸》《好汉歌》创作歌曲《好汉歌》是在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师:通过聆听两部作品,我们把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做一比较生:发表各自意见(设计意图: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在感受、体验、模唱作品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加深了解所学音乐的内涵并掌握比较法的应用,进而领悟出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课后试着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与前面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五、表演实践活动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沂蒙山小调》的表演来抒发内心的音乐情怀,可以任意选择唱歌、跳舞、乐器、指挥等形式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擅长的特长上,通过《沂蒙山小调》的表演来抒发内心的音乐情怀,激发了全班的表演欲望,既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又感受了中原民歌的艺术魅力。

)六、本课总结(1)中原民歌的特点:具有粗犷、豪放的气质;活泼、诙谐的热情;醇厚的情感。

(2)《沂蒙山小调》的源起、发展和辉煌,领悟到了“沂蒙精神”的伟大。

(3)学习了创作手法“鱼咬尾”,并创作了自己的歌曲,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4)进行了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的对比。

(5)全班共同进行音乐表演实践。

(6)有几个同学说出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畅想一下未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最后体悟出要弘扬民族音乐,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唱响《沂蒙山小调》,回味中原韵播放背景音乐《沂蒙山小调》最后全班唱响《沂蒙山小调》,并赠与学生一副对联,在歌声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

《醇厚的中原韵》学情分析一、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心态分析与应对高一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而本节课所演唱的民歌,对他们来说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因此,我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增加课程的新颖性,通过聆听音乐、对比分析学习、学唱表演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上让学生自主创编一首曲子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贯穿音乐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准备本课涉及所学曲目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了解,深挖《沂蒙山小调》的精神内涵,沂蒙山区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因此,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准备可能存在不足。

本课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沂蒙山精神,让学生上一堂思想的洗礼。

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难度分析本课加入了创造性的音乐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异同。

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各有差异,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深入浅出,避免“一刀切”以及专业化式的教学。

四、课前或课外学习准备有关知识,请学生自己到网上或图书馆去寻找,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与此同时,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表演实践环节的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沂蒙山小调》的表演来抒发内心的音乐情怀,可以任意选择唱歌、跳舞、乐器、指挥等形式自由发挥。

通过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标《醇厚的中原韵》效果分析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体验中原民歌艺术的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都较为顺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