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考点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难点解析: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3)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2.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4.墨家思想的意义: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争鸣中,各学派批驳、辩难又彼此融合吸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表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时代思想内容地位原因春秋仁、礼为政以德不被重视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仁政、君轻民贵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魏晋南北危机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宋明“理”“天理”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受批判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一)春秋战国不被重视早期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带有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虽已开始和政治相结合,但太重伦理亲情,脱离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沉重打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措施:(1)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2)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3)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3.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主要内容有: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依据和道德规范,仁政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主张。
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日益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同时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使儒家地位上升,逐步成为正统,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理学的发展(1)创立:北宋五子(2)成熟: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表2:程朱理学思想概念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基本观点唯心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道德观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修养论关于个人学习实践;仁者境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3)发展: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表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途径(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来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共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
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难点延伸:理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1.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2)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朽;(5)社会环境: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2.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李贽: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说”;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2)黄宗羲:①批判君主专制;②主张限制君权;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3)顾炎武: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共性: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
▲影响:(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3.为什么明清时期批判思想未能实现社会转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晚期:(1)经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的压制;(3)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4)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五)近现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提出“批林、批孔”。
2.“和而不同”世界观的提出对塑造多元价值观体系有重要影响。
3.“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儒家思想道德体系紧密相关。
◆真题训练(见附件3)附件3:2012年高考历史分类汇编(古代中国文化部分)一、选择题部分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4.(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5.(2012年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