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

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

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

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

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

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

P41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

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

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

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P57内容: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圆圈的观点(变易之学的核心)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P63特点:变易之学主要特点是注重运用,而非纯哲学理论。

一是用在思想方法上,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性。

另一个是运用于社会实践生活领域,即运用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个方面。

3、试论中国古代会通之学的内容和意义。

P68.会通之学:就是融会与贯通、咀嚼、消化各种文化和思潮,吸收对我有用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鲜明特征。

会通之学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各学派之间和学派内部的都有,贯穿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始终。

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如天文学,医学等。

善于融会外来文化为我国现实环境所用,帮助我国各领域不断进步。

章三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P74-78伦理道德精神渗透于中国史学、文学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

孟子认为一个人即使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不能放松个人的道德修养,仍然要承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义务。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主张“仁”,他认为这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的准则。

例如孔子提到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应该双方按照忠恕原则,相互尊重。

从这些例子看出,孔子所说君子等都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说的。

中国道德学说提出多种道德规范,这和孔子都有密切关系。

孔子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地位,认为一个人处理事情不能违背道义原则。

孔子在指出仁实际上是各种美德的总称的同时,又把此价值标准成为道。

例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这些道德标准和精神,对我国道德教育有开创之功。

2、中国史学中的道德人文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美德,史学特色,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和艺术3、请以诗歌和戏曲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人文精神。

P107古诗探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这些正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反应。

诗心是古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的,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如《悯农》的诗心“农夫犹饿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的暴敛苛征的剥削。

诗眼指是人独具的慧眼,摄取不同的诗材去写诗如陆游的《追感往事》是议论时事的,不仅回忆南渡之初的旧事,更是在指斥当时的主和派当权者。

诗情:诗缘情而绮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诗情是强烈的真挚的、有典型性的,如《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出作者面对“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感叹戏剧p105章四1、试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P120佛教始创于印度,以四大为空,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佛教中国化,一方面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中国化从两汉之际已经开始,到隋唐时期臻于成熟。

按照其中国化程度可分为格义、玄化、儒化几个阶段。

两汉到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始传,为了克服文化语言障碍,当时佛学者多采用格义的方法翻译佛经介绍教义。

南北朝玄学盛行,佛学也逐渐与玄学合流。

隋唐时期,在新儒学思潮的推动下,佛教各个宗派相继形成,从此实现并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即儒学化地过程。

佛学的儒学化,从形式到内容与儒学融会贯通,是佛儒一体化。

中国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内心信仰。

从佛向人的转移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在价值观点上,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特别是儒学更以“经世”为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就逐渐被注入儒家的价值观,不断地从出世间就解脱乡不离世间求解脱方向发展。

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思想。

在艺术观点上,中国佛教造像、造塔都是从印度传入但有其自己的风格。

佛教中国化,另一方面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会通精神。

总趋势是佛教各宗派与禅宗的融合。

2、简述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P123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道教与经学有一定文化渊源,经学对道教的影响贯穿于两汉的始终,经学各派对道教的形成都有影响,许多今文经学家精通方术。

3、简述佛教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136.3中国佛教学者客观、实事求是地输入和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也输入了印度语文、佛教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为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一条新路印度佛教造像和开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俗所借鉴,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越南、朝鲜、日本的佛教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加强国家间友好往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哲学的影响:促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佛教中佛性和儒家的性善、尽善等相融合。

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封神演义》、《西游记》很多情节出自佛经故事。

3)、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石窟的开凿、佛塔寺塔的修建4)、对汉语的影响:促进音韵学发展,很多日常用语来自于佛教语汇,如刹那、清规戒律等。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唐朝借提高道教地位推行清静无为的方针,曾发生四次大的灭佛事件,许多农民起义和道教有关(黄巾起义)。

§2、对科学(化学、医学、养生学)的贡献:强调“生道合一”,与长生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

有很多养生术,如外丹、内丹、夫妻、胎息、服饵、辟谷、导引。

气功:来自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

§3、道教对民俗生活的影响:不断造神:龙王、土地、关帝、碧霞元君、送子娘娘推广神仙信仰: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吕祖、真武大帝,很多活动转化为民俗,如三月三,妈祖诞。

§4、道经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探究宇宙和人类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5、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仙话演变出民间故事,形成传奇文学,如八仙传说。

则借助了道教的境界。

§6、对民族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与人为善,讲天地良心,相信善恶报应;听天由命、谨小慎微、因循守旧;道教养生及气功有助于养成心境平和、心胸宽阔、淡薄纯净的心理状态。

对建筑学也有影响总结: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

4、中国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P131 132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健全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道教建立初期就曾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编造道书,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的科仪。

例如老君五戒,佛教有神通,道教有五通。

道教不仅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制度,而且吸收了佛教的某些理论。

道教本身只讲究不死,成仙,但是由于佛教“轮回转生”能增强宗教力量对人们心灵的控制,对人们的丑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所以道教学者就假托真人之口把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

章五1、中国古代玉器的演进经历了哪几种形态?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变化?2、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反映了哪些丰富的文化内容?P1493、青铜器折射出哪些文化现象?P152章六1、试谈你对中国传统教育人文特色的理解。

2、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异同。

异:1、官学稷下学宫,汉代教学形式:经师大班讲课与学生课外进修相结合,还有分班教学的形式,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完备,唐朝有了专门的机构:国子寺、国子监2官学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主要是表现教育目的、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有统一的规定性私学在办学方针、内容和方法上往往享有相对的灵活性和自由独立性,较少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