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现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学生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1、克的熟悉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展:(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转自数学吧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千克的熟悉千克的熟悉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展:(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当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稳固新知课件展现: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开心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奇怪好胜的心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共享受了学习、沟通、体验胜利的喜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最新教案2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进展学生分析、比拟、抽象、概括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及合作学习的力量。

5、引导学生关怀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预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爱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教师最喜爱吃糖醋排骨,你们喜爱吃吗?教师刚刚从一位出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情愿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熟悉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提醒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情愿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熟悉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熟悉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忙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拟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番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推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全部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适宜吗?(2)熟悉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3)用预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

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知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熟悉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情愿用你学的学问帮帮他吗?(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教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1千克=1000克 1Kg=1000g(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三)稳固练习、解决问题1、推断(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拟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

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教师建议:盼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安康的身体,好吗?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得意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忙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情愿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适宜的重量吗?(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共享一下吗?2、概括:今日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熟悉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学问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除了今日熟悉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五)课后实践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诞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哺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最新教案3教学目标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熟悉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熟悉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殊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觉了什么数学信息?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常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