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导读:中国道、德思想的内蕴是什么?它起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中国……中国道、德思想的内蕴是什么?它起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有何重大的意义呢?一、在中国先秦,即到老子时期,中国历史上就有了道和德的概念和思想。

它们分别具有独立的意义。

首先,看道。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

在西周早期,就已经有了道字。

但对道的认识,仅仅指的是路。

如在《易经》中,就有复自道,何其咎、履道坦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说。

而这些都为道路之义。

到了西周中期,这时,在路的基础上而对道赋予了正确的政令、法规等意思,并由此反映为为王之道。

故道的概念就是指的王道。

这正如《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到了西周中晚期,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在他看来,王就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由此,就有了为王之道。

这也肯定了王道的存在。

因此,西周中晚期,道从路引伸为为王之路、为王之道的结果,就反映为王道。

故这个时期,道的含义,就是王道的特指。

其次,看德。

西周时期,为了使王道做到无偏无党、无党无偏、无反无侧而有了德。

特别是,周邑的古公亶父,在贞人的协助下做《德》篇,从而赋予了德的具体内容。

概括起来,《德》的原则精神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和自律、民得。

并以之规范人们的言行。

其中,周人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可见,其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西周信天命和遵礼制就成了德的政治思想核心。

但与此同时,又讲自律,即统治者要自觉做到所得适当,不能多得,更不能全得,又讲慎罚、民得,以之,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可见,周人的德,就是为王之道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王道的具体内容。

如此,就能使得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王道正直。

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周人是将道和德分开来了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

对此,老子同样持此看法。

虽然如此,但是,在老子看来,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

它们只不过就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两个方面而已。

对此,正如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正是如此,老子明确的提出了道、德一统的思想。

即,比如,德如果是水,那么,道,即王道就是盛水的容器。

水有多高,容器就有会有多深。

并且,又明确的提出了德高则道高,德低则道低,反之亦然的思想。

故老子认为的修道就是在修德,反之,修德就是在修道的这个思想,突破了周人将德仅限于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约束的局限,而扭转了德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被动性的缺陷,从而使得德与道一样,同样表现出了人的主动性。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因此,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在道、德关系上,老子的思想与周人的思想存在着联系,也存在着区别。

二、老子的道、德思想不仅与周人的道、德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特别在对道的认识上极大发展了周人的思想,从而使得以道为标志的中国政治学、哲学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并且发展到了顶峰。

概括起来说,周人的道、德思想,特别是王道,认为是来源,或者说是受制于皇天的。

从中表现出了天命和宿命的思想。

然而,老子却不是这样认为。

在老子看来,王道是受制于天地之道的,而天地之道又是受制于自然之道的。

对此,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中,老子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了三种道的存在。

具体说:一是王道。

其中的人、王,就是指的王道。

也就是周人所认为的王道。

二是天地之道。

其中的地、天,即如老子所说的地法天,天法道,在老子看来,地和天虽为两大,但它们都是万物和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基础,不可分割。

故天地之道就是从天和地的范围而概括出的万物,也包括人的赖以的生存之道。

那么,老子的天地之道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揭示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

对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这句话的道可道中,前一个道指的是规律,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或者是说明。

后面的名可名也如此。

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

这样,联系上下文和《道德经》思想中心,就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子开门见山的就揭示出了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

老子重视刚强胜柔弱,但更重视柔弱胜刚强,特别重视柔弱胜刚强的条件。

并且老子研究这些条件。

对此,老子创造性的提出了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攻守、进退等等一系列的哲学范畴。

正是这些条件的形成和运用,就使可感、可知,和可为成为了可能。

这就为柔弱战胜刚强奠定了基础。

老子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既能用之认识自然万物,又能用之认识社会历史。

三是自然之道。

其中的自然,就是老子所指的阴阳之道,及其阴阳变化之道。

在老子看来,这阴阳之道乃是世界之本源,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的交合而形成、交合而变化。

对此,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些,就是老子对阴阳之道的明确表述。

可见,在这里,老子的自然之道与中国先秦阴阳哲学观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特别是,老子对先秦的阴阳哲学在辩证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事物的本源是否能够用阴阳来解释?对此问题,目前的科学正在给予证明。

但是,就阴阳辩证法的理性精神来看,早就被历史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这三种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老子认为,王道受制于天地之道,即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而天地之道又受制于自然之道,即阴阳及其变化之道。

这才是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其结果,无疑的,老子道的思想已经突破了天命和宿命的桎梏,而且,创建出了以阴阳及其辩证法为核心的,既有本体论,又有认识论与方法论有机结合的哲学。

正是以此出发,老子在批判周人的王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以民心和契约为根本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思想和主张。

比如,在自律方面,老子提出了统治者要有忘我、无私和爱民、民心的思想。

对此,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又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可见,老子的爱民和民心的思想是对周人自律思想的根本突破。

比如,在民得方面,老子提出了统治者要有契约和平等的思想。

对此,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讲以契彰德、以德服人,从而体现出公平和平等。

可见,老子的契约和平等的思想是对周人民得思想的根本突破。

正是基于民心和契约这两大根本思想,和基于老子的以德治道的思想,老子为人们勾画出来了一幅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的兰图。

这就是:从忘我、无私观念出发,社会的统治者不能专有和个人依赖国家机器,即在治国之中,不能用政权和权力来搞以力服人,而必须做到将手中的权力用于为百姓谋福利。

只有百姓得到了幸福,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从爱民、民心观念出发,社会的统治者必须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

并做到顺应民心,身先士卒,忠于职守,勤奋踏实的带领百姓去谋利益。

各级官吏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百姓推选出来的人;从契约、平等观念出发,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按照契约管理的原则去行政,做到以德报人。

不能言出法随,不能政出多门。

而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取信于民,实现德善、德信;从正义观念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支持和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从无畏观念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必须发扬不怕死的精神,艰苦奋斗,带领百姓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其实,老子的上述政治主张的提出,深层次的看,就正是老子基于刚强与柔弱对立统一之天地之道而正确揭示了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的结果。

并由此提出了以武制武、止戈为武的社会发展途径。

为此,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克服有为而做到无为,这样一来,才能使统治者与百姓的立场一致,才能做到顺应民心、顺应百姓的意志,实现社会安定,以共同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从中,也就使统治者实现无为而有为。

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古之圣人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之无为而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而正是如此,表现出了老子所追寻的王道,即德治政治,它同样表现为一种政体。

而这,无疑的,表现出了对周人的王道思想和主张的批判和发展。

三、在老子之后,春秋时期,孔子根本上无视、篡改,和修正了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

其结果,仅仅是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认识道、德,从而为伦理道德的出现而奠基。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显而易见,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与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完全不同的。

因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指的王道、德治,即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政治。

在这个政体和政治中,就包含了政、刑、德、礼等等。

显然,孔子这里并非在说这个政体和政治本身,而是在讲这个政体和政治要怎样才能给民带来教化的影响。

从而孔子偷换概念,将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引向了思想、伦理的范畴,进而使得道德概念出现。

其实,孔子偷换概念的结果,旨在宣扬他的仁政。

那么,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呢?这主要就是讲仁、爱。

即讲克已复礼、仁者爱人;讲忠、孝、节、悌、信;讲宗宗、亲亲;讲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历史的看,孔子的仁政只不过在伦理思想上表现为对西周王道的补充,并且可以为王道所利用,而在政治上则实际表现为一种空想。

因为,脱离了王道的仁政,它无视了社会为王而治的现实,这使得统治者不会满意,同时,伦理、教化并非就等同于政治,这就必然使得其对现实政治的无有作为。

除此之外,在对道、德的认识上,孔子思想还有哪些弊端呢?主要的,就是不懂,或者说无视、抹杀了老子的道、德思想。

特别是,无视、抹杀了老子对道的认识。

其表现在,在哲学本体观上,孔子沿袭了西周人的天命观,而无视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在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上,孔子无视了老子所揭示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的思想,特别是柔弱胜刚强的条件的思想,由此,孔子无视社会的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而抽象的认识人。

其结果,则将仁、爱以及仁政引向了空想之歧途。

正是如此,孔子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倒退。

四、战国时期,庄子的道、德思想又有重大的变化,并且在空想之歧途上走得更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