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05020202.总学时数:90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60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30 。
3.学分:4.适用专业:护理本科5.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相互关系,并对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及护理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教育科学中的先修课和必修课。
教学中要求正确阐述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及其功能,使护理学生能正确辨认和描述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及其功能意义。
正确把握主要器官形态特征和重要的体表标志、脏器及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和常用穿刺部位的解剖学关系。
使护理学生能较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获得有关人体结构知识,为以后学习其它基础课、专业课和国家执业资格认证考核打下必需的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培养基层护理人员所具备的基础医学知识为指导思想,并注重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横向联系和相关临床医学的纵向联系。
人体解剖学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功能,理论教学时数占该课程总学时数的66.6%;实验教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33.3%;形态学的教学直观性很强,要求教师少而精的讲授,辅以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多媒体教程等多种教学手段,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在标本、模型和活体上辨认人体形态结构,并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时分配的总学时数相同。
四、大纲内容绪论【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工1.了解人体解剖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发展概况、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2.理解人体的器官、系统和分部。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工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人体的轴和面。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工一、人体解剖学意义(概要写出各节基本要目、论点)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类三、学习人体解剖学应注意的问题四、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五、人体的组成六、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本章节阅读书目工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人体解剖学》,丁国芳,张建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3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七年制),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杨最素,丁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3.《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作业本》,杨最素、闫海强、丁国芳自编讲义,2009年7月。
【本章节实验、实习或作业、练习、思考题】:课后,每位同学明确掌握人体的方位术语、轴和面(一)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运动系统(字体:宋体小四加粗)【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了解不同年龄骨的理化特性。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理解各部椎骨的特征。
3.了解肋骨的形态结构。
理解胸骨的形态结构。
4.掌握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颅的整体观。
5.理解眶和骨性鼻腔的形态和毗邻,掌握鼻旁窦的名称。
6.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排列,理解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了解手骨的形态结构。
7.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排列,理解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结构,了解足骨的分部、距骨和跟骨的形态。
8.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理解关节的辅助结构。
9.掌握椎间盘位置与结构,了解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理解脊柱的整体观,了解脊柱的运动。
10.理解骨性胸廓组成和形态,了解肋的连结。
11.理解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
12.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3.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和性别差异。
14.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全身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
脊柱的组成、运动;,颅骨及颅底内面观、侧面观和前面观;上、下肢的六大关节及运动;躯干肌、颈肌、头肌、上肢肌和下肌。
难点:全身肌的作用。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骨学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了解不同年龄骨的理化特性。
2.椎骨的一般形态,理解各部椎骨的特征。
3.肋骨的形态结构。
理解胸骨的形态结构。
4.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和位置。
5.理解眶和骨性鼻腔的形态和毗邻,鼻旁窦的名称。
6.上肢骨的组成及排列。
7.下肢骨的组成及排列8.全身骨的标志。
第二节骨连结1.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辅助结构。
2.椎间盘位置与结构,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脊柱的整体观及脊柱的运动。
3.理解骨性胸廓组成和形态。
4.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新生儿颅的特征。
5.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6.骨盆的组成、分部和性别差异。
7.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三节肌学1.肌的分类、肌的形态构造、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的辅助结构。
2.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
3.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作用。
4.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5.腹肌的分群、形态、位置和作用。
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了解腹直肌鞘、白线的结构特点,理解腹股沟韧带的形成。
6.咬肌、颞肌的位置和作用。
7.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8.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9.骼腰肌、臀大肌、梨状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本章节阅读书目工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人体解剖学》,丁国芳,张建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3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七年制),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杨最素,丁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3.《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作业本》,杨最素、闫海强、丁国芳自编讲义,2009年7月。
【本章节实验、实习或作业、练习、思考题】:1.试述骨的结构。
2.试述眶的形态、构成及交通。
3.试述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
4.在第3〜4腰椎棘突间进行穿刺时,要依次经过哪些结构针尖才能到达推管?5.试述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
6.椎体和椎弓是由哪些结构连结起来的?7.骨盆的界线是怎样围成的?何谓大骨盆和小骨盆?8.临床上常选哪些肌肉作为肌肉注射的部位?9.试述膈裂孔的位置及通过的结构。
10.试述髋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
附:表面解剖看录象,主是掌握全身主要骨性标志与肌性标志第二章消化系统【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掌握牙的形态和结构,咽峡的构成,大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
3.掌握咽的位置、分部,腭扁桃体的位置。
4、掌握食管位置、长度、分部,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意义。
5.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的毗邻和构造。
6.掌握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及其主要结构。
7.掌握大肠的分部,结肠的结构特点;掌握阑尾的位置和形态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解结肠的分部和位置,理解直肠的形态、肛管的结构。
8.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了解肝的毗邻。
9.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10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掌握胆汁的排出途径。
11.理解胰的位置和分部,了解胰液排出途径。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各段消化管的形态、结构、位置功能;难点是:胃的位置、阑尾的位置及体表投影;肝的位置及体表投影;胆囊的位置体表投影。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消化管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牙的形态和结构,咽峡的构成,大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
3.咽的位置、分部,腭扁桃体的位置。
4、食管位置、长度、分部,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意义。
5.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的毗邻和构造。
6.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及其主要结构。
7.大肠的分部,结肠的结构特点;阑尾的位置和形态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部和位置,直肠的形态、肛管的结构。
第二节消化腺1.肝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肝的毗邻。
2.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3.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胆汁的排出途径。
4.胰的位置和分部,胰液排出途径。
【本章节阅读书目工(一)教材:《人体解剖学》,丁国芳,张建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3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七年制),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杨最素,丁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3.《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作业本》,杨最素、闫海强、丁国芳自编讲义,2009年7月。
【本章节实验、实习或作业、练习、思考题】:1.食管有哪几处狭窄?各距切牙多少厘米?2.试述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肛管内面有哪些重要结构?有何临床意义?4.试述肝的位置及体表投影。
5.试述肝脏面的解剖结构。
6.试述胰的位置和分部,胰液排入十二指肠的途径。
7.试述胆汁在平时和进食时的排出途径。
8.试列表比较空肠与回肠的区别。
第三章呼吸系统(字体:宋体小四加粗)【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掌握鼻腔的分部和形态结构,鼻旁窦的名称、开口,了解其临床意义。
3.理解喉的位置和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形态、分部和功能。
4.理解气管的位置、分部、形态。
5.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6.掌握肺的位置、形态,了解肺段概念。
7.理解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8.理解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9.了解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鼻腔及鼻旁窦、喉及喉腔;气管与支气管;肺及肺的位置,体表投影。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呼吸道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掌握鼻腔的分部和形态结构,鼻旁窦的名称、开口,了解其临床意义。
3.理解喉的位置和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形态、分部和功能。
4.理解气管的位置、分部、形态。
5.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肺掌握肺的位置、形态,了解肺段概念。
第三节胸膜与纵隔1.理解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理解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3.了解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本章节阅读书目工(一)教材:《人体解剖学》,丁国芳,张建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3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七年制),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杨最素,丁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3.《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作业本》,杨最素、闫海强、丁国芳自编讲义,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