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7.《壶口瀑布》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1)____________gào jiè(2)____________tuīsǎng(3)____________chíchěng(4)____________ xuán wō(5)____________hán jìn(6)____________yūhuí(7)____________ qián hūhòu yōng(8)____________ n ùbùkěè情境化:shàshí____________,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zhèněr yùlóng____________的掌声,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1)____________:纵马疾驰;奔驰。
(2)____________:形容声音很大。
(3)____________:深得无法测量。
形容很深。
(4)窟窟窍窍[k ūqiào]:指窟窿。
(5)____________: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6)____________: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7)____________: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家家教非常严,父亲常常告诫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B.站在左宗棠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C.一辆辆运输车驶入,大型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可以看出施工现场一派繁忙。
D.一起看完女排世锦赛候,观众们兴奋地说说笑笑,前呼后拥地走出了赛场。
4.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中央对武汉的政策支持,为疫后经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
B.北斗系统在“收官星”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
C.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的社会共识。
D.为解决“肠梗阻”导致的渍水问题,我市一批排水明渠的改造工程相继开工。
【解析]C 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北识”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梁衡,我国当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B.《社戏》描写了“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C.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D.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乡村,“庙堂”代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6.将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光鲜这词很有意思,若匆匆把人打量一番,悄悄地红了眼:“你看他,鲜衣怒马,好不光鲜!”②所以,与其看着光鲜,不如活得新鲜。
③有人问我,光鲜与新鲜,哪个更好?④这样一说开,我们就会发现,新鲜是生活的妙趣横生,是一个人热气腾腾的状态,是自己眼中的快乐;而光鲜则是别人眼中的快乐。
⑤而新鲜就全然不同了。
读到一本有趣的书,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发现一朵好看的花,心里面都会溢满馨香,但觉欣喜。
A. ③①⑤④②B. ③①④⑤②C. ①④③④②D. ①⑤②③④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一)课内主旨归纳7.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期壶口瀑布的描写,先写,后写。
先俯视____________,河中有河,景物描写重在奇;再仰观,浊浪奔涌,景物描写重在雄;后平视,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重在险;最后视线回到。
作者写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独特个性的感受与思考。
8.阅读“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至“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一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观景时立足点一直在河心,采用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再向上、平视多种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
这种写景方法叫“定点换景”。
请选择其中一个视角,简要概括作者由此观察到的美景及其突出特点。
(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观察视角:观察到的美景:口景物突出特点:(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了“脚下的石”,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壶口奇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描写脚下的石是很自然的。
B.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虽写了水,但应以写石为主。
C.描写石头,展现了黄河水的力量,从侧面衬托黄河的气势与精神。
D.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石头,为后面写黄河的个性与精神奠定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3)本文仅仅是赞美黄河壶口瀑布的美景吗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意图。
(二)课外阅读与鉴赏黄河跳壶口刘兆林黄河悄悄地绿了。
正是夏天,一个无风的早晨,我从黄河山西一侧逆水步行,又去壶口看前一晚见过一面的黄河。
此时我脚下的黄河,正淡淡地绿着,像一条睡在陡窄河槽里的卧龙,一点儿鼾声也没有。
昨晚在壶口奔腾翻滚上蹿下跳豪气冲天的黄河,它已经筋疲力尽了吗它的绿,我是刚刚发现的。
此前在壶口见到的它一直在狂舞,满头披散的银发和一身洁雪似的轻纱,没见丝毫绿意。
望着黄河的绿,我不由认真揉揉眼睛,可它仍安然绿着,不仅没有喊声,甚至听不见喘息声,若不是壶口那边漂来的断断续续的白沫儿在移动,它真的像在褐绿的河床上睡着了。
为弄明白它的绿,我回头向隐于河床的下游望去。
不很远处,一座长虹样跨接秦晋两省的黄河大桥,俯首凝望着似睡非睡的绿色黄河。
远古时候,壶口一带是道山岭,把黄河拦成汪洋一片的北海。
《山海经》记载传说,北海横流、人淹于水中,天下大乱,临危受命治水的禹王,通过凿山把淹成一片的秦晋两国疏离开了,但又使得浩浩漫漫宽宽荡荡的黄水,一下收于壶口,拥挤成雄烈不羁的野马群,争先恐后势不可当往高低不平的山谷跳去,每一跳,都有千尺狂澜掀起,这就使虽已贴紧的秦晋两地,仍难通达,一直延续数千年,所以清朝诗人留下诗句说“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
而今,壶口下游凌空而起的跨河长桥,已把改革开放的秦晋两省紧紧通连起来。
若攀桥倚天鸟噉,会更觉黄河在秦晋两省人民的呵护下,似绿龙安卧。
后来得知,此时黄河流域并非多雨季节,加源头和上游冰雪早已化尽,所以流量小了,流势弱了,泛不起大量黄色泥沙了,黄水便于缓流中变绿,而如卧龙徐徐下游。
若在冰雪消融水势滔滔的三四月间,或大雨连绵季节,黄河定泥沙俱下,浊浪滚滚如黄龙奔腾。
虽然水流缓了,但数里外仍可隐隐听得见黄河腾跃壶口的呐喊声。
越往前走喊声越大,到了近前,轰轰隆隆如远方传来沉闷雷响。
于是,昨夜梦中让我翻腾了一夜的壹口瀑布又浮现眼前:一簇接一簇的巨大白烟,此起彼落地跳跃着,背后便是五六百米宽的河道忽然收给成四五十米宽的壶口。
河水你拉我拉相挤相撞着集体跳入深渊,年年月月,从远古一直跳到今天,生生跳成声震天下的巨大瀑布。
瀑水前赴后继无休无止,激起的漫天水粉如白烟如滚雾如流云如飞雪,使本无浓云的壶口周围,不停地下看冷雨一般。
我以往见过的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长白山天池瀑布等,都是悬挂头顶需仰望的,唯有黄河壶口瀑布从平地往深渊里跳去:千军万马般的上游来水,千次万次集体从壶口北侧跳下去,再万次千次集体从壶口南侧跳出来,跳得惊心动魄,白烟万尺。
那飞扬万尺的白烟,仿佛黄河出窍的灵魂,欢腾着,呼喊着,据说,晴天朗日下还会在壶口上空跳出万丈彩虹。
前一日天阴日不朗,我没有看到彩虹,第二天天晴气朗却还没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行程匆忙,只好遗憾此行看不到壶口彩虹了。
但黄河出窍的壮美灵魂在壶口狂欢闪耀之后,重归卧于河床的龙体再悄悄向大海奔去的情景,我却看得真真切切。
这般气势,与五年前在美国一侧看过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有几分相似。
美国与加拿大共有且闻名世界的西方大瀑布,气势似比壶口瀑布还大些,但,我们的壶口,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文化之渊,源远流长。
尧帝舜帝和人祖山可以作证,大禹治水来过这里,孔子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来过这里,郦道元注《水经》来过这里,徐霞客写游记也来过这里……壶口早早就在中华经典《山海经》《尚书》《吕氏春秋》《水经注》和许多志书里,成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之渊。
遥望跳过壶口向大海奔去的黄河,我不禁暗自发问,黄河为什么非要跳入壶口而不是绕过壶口呢如果黄河在上游改改方向,不就没有跳向壶口这粉身碎骨灵魂出窍的危险了吗我又向黄河发问,面对万丈壶口深渊,你是否怀着勇士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而跳黄河不语,继续往无底的壶口里跳着,跳着,跳得匆忙,跌跌撞撞,再跳上岸时,已撞得伤痕累累,浑身流着白色血沫,可仍毅然向大海流去。
黄河仿佛在告诉我:还有哪里比壶口更能让我有望奔向大海我凝视壶口之上舞动的白烟和绿色卧龙那一身征尘,仿佛看到它寻找理想之路的决心,不由驻足良久。
9.下列关于文题《黄河跳壶口》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跳壶口”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C交代了描写对象。
D.是本文叙事的线索。
10.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挑“一个无风的早晨”“从黄河山西一侧逆水步行,又去壶口看前一晚见过一面的黄河”是因为“黄河悄悄地绿了”。
B.文章引用《山海经》记载的与黄河有关的传说解释了黄河流经壶口时水势汹涌的原因,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黄河不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柔美。
D.文章结尾处写“我凝视壶口”,是被黄河的气势深深震撼,不由得目瞪口呆。
解析:D “不由得目噔口呆”的表述与文意不符。
11.请你分析文章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作用。
1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得益于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处含有比喻的描写句,体会其作用。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12.课文借助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壮之美、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请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处景物。
(100字——200字)13.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古之黄河]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你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
(2)[近之黄河]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 1948年,毛泽东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材料二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仲出千万条铁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