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实习地点: 玉山县双明镇实习日期: 2013.5.6.—2013.10。

实习班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2)班实习姓名:刘鹏(2011011181)指导教师:杨普济、唐春目录绪言第一章实习概况..。

........。

.。

...。

...。

.....。

.。

..1。

1 实习时间 .。

.。

..。

..。

...。

..。

.。

.。

. 1。

2 实习地点。

...。

..。

...。

...。

.。

..。

..。

1.3 实习人员。

..。

.。

.。

....。

.。

.。

.。

...。

.。

...。

1.4 实习目的。

.。

.。

.....。

.。

...。

.。

....。

.。

.。

..1.6 实习要求 .....。

....。

.....。

.。

.。

...。

.。

...1。

7实习准备。

...。

....。

.。

...。

.。

...。

...。

.1.8 实习路线。

.。

...。

.。

....。

......。

..。

.。

..1.9 实习主要内容..。

.。

....。

..。

...。

...。

..。

..。

1。

10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问题评价。

.。

.。

.。

..。

.。

.。

....1.11 内业工作...。

..。

.。

.。

....。

.。

.。

..第二章实习区域概述.。

..。

.。

.....。

..。

.。

..。

.。

.。

2。

1地理位置 .。

.。

.....。

.。

..。

.。

...。

.2.2 气候特点..。

..。

...。

...。

...。

...。

.2.3 地形地貌 ...。

..。

.。

.。

.。

...。

...。

.2.4 七一水库基本情况绍 .。

..。

.。

.。

...。

..。

.。

...。

..第三章实习总体过程。

.。

..。

....。

.。

.。

..。

.。

...。

.。

.。

3。

1 实习第一天 5月7日... ....。

.....。

.。

.。

3.2 地下岩溶景观简介 ..。

.。

.。

..。

..。

.。

.。

.。

.13第四章实习总结与感想。

.。

..。

..。

..。

.....。

15绪言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

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

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

因此,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一周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水利工程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水利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修的一门课程。

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进行地质研究还是地质知识应用几乎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观察。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取样,获取地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材料,经室内进一步研究,进而最终获得地质知识.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水利工程地质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本次实习是以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我们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

一、实习概况1.1 时间:2013年5月6日—2013年5月10日5月6日坐火车去玉山5月7日溢洪道,副坝,鸡公山,河谷地带5月8日七一水库管理局,主坝左岸,溢洪道右岸,5月9日天梁风景区5月10日返校1.2 区域:江西省玉山县七一水库一带1。

3地点:(1)河谷地带,河道带(不良地质现象)(2) 主坝、副坝、溢洪道(3)天梁风景区1.4 实习人员:1。

5实习目的: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了解断层、岩层,了解岩石种类及其物理性质,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野外勘察、绘制地层剖面图、分析岩层之间的关系,识别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

1.6实习要求:①认识溢洪道、副坝的结构和重要性.②认识节理构造,学会用罗盘测节理的走向.③认识石灰岩的特征.④认识节理、断层构造学会运用野外识别标志判断正、逆断层,观察其特征.⑤了解坡积物的特征,产生的机理以及工程性质。

⑥认识河谷地貌,观察其特征。

⑦认识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观察护坡工程的作用⑧学会用罗盘测量河谷底部及两侧阶地岩层的产状要素.⑨认识岩溶(喀斯特)现象1.7 实习准备:外业工作:实习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概要,布置实习内容及地质路线的具体安排,结合边讲课、边实习的现场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紧密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教学实习,逐步培养同学的独立工作能力,为此,实习期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以教师多讲解,同学观察认识为主阶段;教师少讲解,多提出问题,同学多思考的独立工作阶段;以同学观察分析为主,教师答疑小结,独立工作的阶段。

外业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8实习路线:路线一:山清湖宾馆——溢洪道—-副坝—-鸡公山路线二:山清湖宾馆-—七一水库管理局-—主坝左岸路线三:山清湖宾馆——溢洪道右岸-—河谷地带路线四:山清湖宾馆—-主坝右岸——洞口(天梁风景区)1.9实习主要内容:①实习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和特征,地层的接触关系,风化情况和工程特性等.②主要的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节理等.测定岩层的产状、确定褶皱的类型,研究断层和节理的性质、分布及发育规律等。

③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本区的地貌特征(山形,阶地、河曲等),查明河谷纵、横剖面情况,研究河谷阶地及其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等。

④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⑤水文地质:通过井、泉的调查,了解本区不同岩层的透水性和地下水位,查明地下水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的关系等。

⑥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地质点的选择、位置的确定、地层时代、岩性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地质构造特征、地质现象观察、地质图的使用,绘示意剖面图及素描图,标本的采集及记录描述等1。

10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问题评价:结合实习地区的建筑物进行参观;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观测、分析与评价。

主要有:①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②坝(闸)两岸及河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③引水隧洞及泄水建筑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④电站、厂房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1。

11内业工作: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野外实习效果,对收集的实际地质资料,应及时进行分析整理,以便得到全面系统的深入认识.配合外业主要有以下内业工作安排:①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记录及标本的整理,地质现象的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讨论;节理统计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地层柱状图的绘制;②区域地质概要及有关资料的阅读;③勘测及试验工作的有关资料;④参观水工等建筑物时记录的有关单位介绍的资料的整理;⑤按时完成实习作业及阶段小结,做好实习总结报告。

二、实习区域概述:2。

1地理位置:玉山县七一水库位于县城东北,信江上游主要支流之一金沙溪中游,距城 16 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 118 度 16 分,北纬 28 度 49 分。

东为少华棠梨山、茗坞村、东坑村,南与双明乡徐村毗邻,西为陶家山,北邻紫湖乡。

2。

2气候特点:实习地区为低山区和中部平原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上游接近北部怀玉山,三清山区,低湿多雾,昼夜温差大,高山气候较突出。

中游一带气候温凉湿润,下游与中部平原丘陵区相接,气候温和,光热充足。

降水以亚热带锋面气旋雨为主,为典型的江南梅雨。

2.3地形地貌:七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4 平方公里,流域地形多山,东北高,西南低,山区性气候显著。

库区地质:老虎滩以上为奥陶纪、志留纪不透水岩石组成,其下分水岭两侧虽有卡斯特(石灰岩)现象,但多被不透水砂、页岩截断联系,成为库水向邻谷渗透的屏障,地下水均高于库水位。

金沙溪源于三清山东北麓平家源,属于山溪性河流,中游两岸崇山峻岭,上、溪流纵横,坡陡流急,河床多为卵石和砂,少数河段有岩石出露,河床较稳定,为峡谷河道,少有开阔的河谷滩地.坝址以下河床较平缓,两岸广有开阔平原,是玉山主要粮食地区之一.2.4七一水库基本情况介绍:玉山县七一水库位于县城东北,信江上游主要支流之一金沙溪中游,距城16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118度16分,北纬28度49分。

东为少华乡棠梨山、茗坞村、东坑村,南与双明乡大徐村毗邻,西为陶家山,北临紫湖乡.实习地区为低山区和中部平原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

上游接近北部怀玉山,三清山区,低湿多雾,昼夜温差大,高山气候较突出.中游一带气候温凉湿润,下游与中部平原丘陵区相接,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以亚热带锋面气旋雨为主,为典型的江南梅雨。

七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4平方公里,流域地形多山,东北高,西南低,山区性气候显著。

库区地质:老虎滩以上为奥陶纪、志留纪不透水岩石组成,其下分水岭两侧虽有卡斯特(石灰岩)现象,但多被不透水砂、页岩截断联系,成为库水向邻谷渗透的屏障,地下水均高于库水位。

金沙溪源于三清山东北麓平家源,属于山溪性河流,上、中游两岸崇山峻岭,溪流纵横,坡陡流急,河床多为卵石和砂,少数河段有岩石出露,河床较稳定,为峡谷河道,少有开阔的河谷滩地.坝址以下河床较平缓,两岸广有开阔平原,是玉山主要粮食地区之一.七一水库管理局坐落棠梨山脚,具体管理水库运行、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三实习总体过程3。

1实习第一天 5月7日我们走至河漫滩地带,杨老师停下来为我们讲解了一下什么叫河漫滩,即平水期不被淹没、洪水期可能被淹没的平坦的谷底部分。

平原区宽阔的河漫滩亦称泛滥平原。

一般高出河面数米,较低的河漫滩可被常年洪水淹没,较高的河漫滩只在特大洪水时才被淹没.山地河谷的河漫滩比高一般较大。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床不断侧向移动和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

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

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

河漫滩就是这样形成的,其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组成,下部由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粗粒物质组成。

这种下粗上细的沉积物结构,称二元相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