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学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
13.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一、学习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
(1)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
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学习分为:①系列学习;②辨别学习;③概念学习;④原理学习;⑤问题解决学习。

其中,系列学习比较简单,问题解决学习较复杂。

(2)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
根据学习的结果,可以将学习分为:①动作技能学习;②态度学习;③言语信息学习;
④认知策略学习;⑤智慧技能学习。

(3)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

其中,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机械学习中,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4)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

(5)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
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认知学习;②动作技能学习。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由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研究助手的脚步声与狗的唾液分泌增加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无关刺激,或称中性刺激;当脚步声与食物同时、多次重复出现后,狗听到脚步声,唾液分泌就开始增加,这时中性刺激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变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应。

②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习得:在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C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称为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呈现时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同时性条件作用、延迟性条件作用与痕迹条件作用。

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泛化: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

分化: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实现分化的手段可以是选择性强化或消退。

二级条件作用: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例如,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基础上,如果将条件刺激(如铃声)用做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伴随出现,就能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
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①两种类型的学习
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斯金纳称之为应答性反应,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②强化及强化物
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即强化。

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此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负强化物通常是一种厌恶刺激,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其结果都是增加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促进行为的发生。

③强化的类型
强化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等。

2.学习的认知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①提出者:苛勒
②内容:学习不是试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

学习是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过程。

(2)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①内容
托尔曼反对“刺激—反应”的理论框架,而强调“刺激—反应”的“中介变量”。

托尔曼认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含三个方面: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经过某些中介变量;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

他还指出,要分析一个完整的行为,就必须考虑个体的认知,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

只有研究中介变量,才能了解个体行为发生的机制。

②位置学习
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

而位置学习就是根据对情景的认知,在当前情景与达
到目的的手段、途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③潜在学习
托尔曼认为,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

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如果没有目标,学习就可能表现不出来,其结果不一定体现在外显的行为中。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学习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
人建构起来的。

意义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主要观点如下:
①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

②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③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教学应该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

三、认知和动作技能学习
1.认知学习
(1)认知学习的概念
认知学习是指以认知加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

(2)认知学习的种类
根据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的特点,认知学习可以分为初级认知学习和高级认知学习。

①初级认知学习
初级认知学习是指以初级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如知觉学习。

人的知觉能力会随着训练而逐渐改变。

这种改变一旦获得,就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知觉学习发生在各个知觉领域,包括视觉、听觉、体感觉等。

②高级认知学习
高级认知学习是指以高级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

高级认知学习中包含了一些初级认知学习的因素,如在语言学习中包含了语音分辨和字形感知等。

(3)认知学习的特点
①认知学习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一方面,认知学习表现出学习的特异性。

研究表明,知觉学习对刺激的位置、朝向、空间频率、大小等性质都具有特异性。

另一方面,认知学习又表现出非特异性。

研究发现,当知觉学习发生在视网膜上时,被试会对视觉刺激的朝向表现出视网膜位置的特异性学习。

但是,当知觉学习发生在高级脑皮层位置时,被试则会对视觉刺激的朝向表现出非特异性知觉。

②认知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卡尼和萨奇提出,知觉学习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快速学习阶段,发生在从未接受过训练的被试最开始的几分钟之内。

第二个是慢速学习阶段,发生在训练停止后的6~8个小时,是一个缓慢的、能力大幅提升的阶段,知觉学习主要发生在第二个阶段。

连续性:认知学习的效应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快速学习和慢速学习两个阶段。

并且,学习效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