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问题与对策

14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问题与对策

14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问题与对策解力平提要:与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浙江民营经济,其发展特色是十分明显的,其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把握特色和分析问题基础上,本文提出浙江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的主旨在于整体提升,并从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商品市场的拓展和要素市场的培育、人力资本的增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若千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营经济特色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和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而浙江民营经济的率先发展,不仅成为推进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成为浙江市场化不断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握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分析其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对其创新发展的对策构想,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色与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浙江民营经济,其发展特色是十分明显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中小企业为中坚力量,推进了非农产业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依托专业市场和重点发展轻型加工业,在资源小省初步实现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有效连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探索公有制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切实培育起民营经济这支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等等。

我们将浙江民营经济自身发展上述特色梳理为如下方面。

1、以民营经济为主力军,推动浙江工业化的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化有了很大的拓展,从1978年到1999年,浙江GDP总量从123.72亿元增加到5364.98亿元,人均GDP从271元增加到12037元(约合1450美元);第二产业创造的GDP从53.6亿元增加到2902.81亿元,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43.3%提高到54.4%。

按钱纳里标准,这些数字表明浙江已进人了工业化中期并向后期过渡阶段。

浙江工业化所以能取的很大拓展,关键的一条就是在全国市场化改革初期,浙江人民大胆探索并实践了体制外增长方式,即:以民营经济为主力军,推动了浙江工业化的兴起拓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主要是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历史性机遇,形成了不同特点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和工业化路子。

在温州、台州一带,以家庭工业、联户工业为主要载体,形成了以个私经济为基础,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色的温州发展模式;在杭嘉湖、宁波、绍兴一带,以学习苏南模式为契机,发展起一批乡镇集体企业。

无论是温州模式和向苏南模式学习的浙东北模式,都对率先进行体制外增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启动工业化进程上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

从全省看,浙江人多地少,改革开放前是国有投资最少的省区之一,在这种条件下,浙江人民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中,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下依靠国家给资金、给项目的行政推动型发展模式,选择了一条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民营经济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路子。

2、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发展不同形式的民营经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持续推动浙江发展的多元市场主体浙江民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与浙江工业化进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其间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并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交溶的互动关系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初浙江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重点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特别是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

以全省工业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浙江工业产值为107.62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产值占近60%,集体工业占38.5%. 1984年浙江工业产值增至382.60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产值168.48亿元,占44%,城乡集体工业首次超过国有,达到了211.15亿元,占55.2%. 1989年浙江工业产值快速增长至1141.03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产值425.46亿元,占37.3%;城乡集体工业产值815.以亿元,占71.4%[1]。

20世纪80年代城乡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农村集体工业呈更快速地发展,并形成浙江民营经济在整个80年代发展的主体形式。

1977年浙江农村集体工业产值仅为17.58亿元,1984年增至119.21亿元;1986年又增至241.23亿元,首次超过国有工业产值,1989年达到485.46亿元,分别超过当年国有工业、城镇集体工业产值的14.1%和47.3%[2]。

也即80年代浙江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主要依靠了城乡集体工业,其中农村集体工业的贡献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培育民营经济主体的重点转向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在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经济存量之外,允许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回避了制度变迁中的巨大风险与代价。

所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允许试但政策不明确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成分”明确但产权比较模糊的城乡集体企业是地方政府明智的选择。

后来随着中央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明晰及法律上的界定,发展更具活力的个私经济便成为专多方面的自然的选择。

90年代以来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民抓住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性机遇和大胆创新的结果。

从1978年到2000年,浙江的个体工商户有了很大的发展。

1978年浙江个体工商户仅存2086户,199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00.40万户,从业人员153.89万人,注册资金34.82亿元,营业额107.43亿元;200()年全省个体工商户为158.86万户,从业人员272.38万人,注册资金300.66亿元,营业额2992.39亿元。

浙江私营经济实际上与浙江乡镇企业、专业市场相伴而生,同步发展。

但其在产权形态上完全采用“私营企业”名称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则要从1988年开始。

此后,浙江私营企业发展虽有起伏,但总体上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

1989年,浙江私营企业户数为11032家,从业17.19万人,注册资金6.72亿元,创产值12.50亿元;2000年,浙江私营企业户数达 0 1 1到了178771家,从业人员300.47万人,注册资金1226.03亿元。

创产值3561.67亿元[3]。

随着个私经济的决速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以浙江省工业增加值为例,非公有制工业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7%,1990年的6.6%,提高到1997年的46.596,1998年的48.0%和1999年的55%[4]。

这些数字表明,90年代浙江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持续推进,主要在于启动了个私经济发展。

在充分肯定个私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巨大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浙江个私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发展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东西,譬如其与乡镇企业、专业市场的相伴而生,在初始形态上采用了戴“红帽子,’(集体)、“小帽子,’(个体户)和“洋帽子,’(中外合资)的做法,在行业上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的特征,在地区布局上发端于农村并呈由农村包围城市和向城市进军态势,在企业组织形式上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形成了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等等[5]。

3、以专业市场为突破口,构建适应市场取向的流通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浙江市场化进程浙江民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采取的路径是体制外成长,因而自始至终都需面对市场的新建与拓展问题。

在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人类经济秩序演进的结果,语义上不仅指“空间”(交易场所),而且是指“经济规则”(经济秩序和资源配置方式)。

由于传统讨划经济排斥了市场的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民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寻找市场和构建市场体系的过程。

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制度建构上的一个创举,就是以专业市场为突破口,在商品市场率先“突破”和要素市场“跟上”等方面,有力地推进了浙江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浙江较早确立了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的观念,使浙江市场化进程在全国率先发展,尤其是专业市场的兴起,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

到1999年,全省共有各类市场4347个,成效额达3606亿元,其中年成效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09个,超10亿元的市场89个,超百亿的市场3个,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产品、海宁的皮革、嫌州的领带等商品成交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

浙江“市场大省”的特色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依托。

浙江专业市场兴起于80年代初,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自发产生过程中,个体工商户及民营企业起了第一个吃蟹人的作用;而各级政府的认可与扶持,则是专业市场在全省形成气候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1985年以后,浙江农村专业户、专业村大量涌现,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适应这一经济形势,各地积极设置各类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乡镇企业、家庭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和工业品市场,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应运而生。

浙江商品市场培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的联姻和溶合,专业市场发展紧密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围绕块状经济发展专业市场,促进市场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呈现了区域块状经济的明显特色,全省各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资源大流通为基本格局,各具特点、主导产业突出的民营经济群体抑或区域块状经济不断崛起。

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以上概括的特色来看,浙江以发展民营经济为路径,率先市场化改革,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绩效。

但在民营经济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因特色所引致的问题。

所以,正视问题特别是因特色而引起的问题,对构思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大有稗益的。

1、以数童扩张为主的粗放增长模式引致的效益问题浙江民营经济和工业化的连结,在推动全省经济总量扩张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但这些年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所反映的仍然是一种由改革释放动能而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其如下表现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浙江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连续下降。

以民营经济为主力的浙江工业仍属粗放式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的连续下降,是粗放增长模式的伴生物。

浙江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和每百元销售收人实现利税,这三大指标1985—1997年间年均下降的幅度分别为12.40%,9.95%9.15%,便是这种模式的写照。

——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布局分散化和规模不经济。

粗放增长模式引致的效益问题,在浙江农村工业中更具体地表现在布局与企业规模上。

改革开放初期,浙东北原先农村集体经济较发达的乡村,出现了乡乡、村村大办乡镇企业的情况,而浙西南尤其是温州、台州沿海一带则出现“户户冒烟,家家办家庭工业”的热潮,浙江乡镇企业的遍地开花,早就“闻名”于全国。

90年代浙江个私企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大大加剧了农村工业布局的分散程度。

农村工业的规模不经济,具体表现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密集度有所提高但技术含量增长不快。

以农村乡镇企业的企业规模作比较,1985—1997年平均每个乡镇企业职工数量负增长、产值增12倍,利润增5.5倍,而固定资产原值则增长10.26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