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第四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一、“统一”和“对立”、“通”与“隔”二、整体模糊与细剖精析三、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四、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五、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蒙培元说:“思维方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最高凝聚或内核。

换句话说,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中西文化差异,首先都是来自于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也就是思维模式不一样。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按照自身的特定需要和目的,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或客体信息的思维活动的样式或模式,本质上是反映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工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结构。

一、“统一”和“对立”、“中”与“异”1、中国哲学文化比较强调“统一”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的本色,“亦此亦彼”就成为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2、西方哲学文化比较重视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重大课题,“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便成为西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东方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

”“中”中国传统哲学重视统一的具体表现在天道观上:“天地一体”,体源本一,“天人合一”。

在人道观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谐”为要。

“礼之用,和为贵”;“天下一家”、“协和万邦”。

“异”“异”即不平衡、即多、即分。

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乃是一种不断求“异”、求“新”、求不平的历史。

一一两分的现象,不仅是一种历史事实,而且从这一事实中表明了西方哲学的致思趋向和思维方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主客二分(天人相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体的对立性以及个体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

“通”与“隔”●中西文化的差异倘若用两个字概括:“通”与“隔”。

●中国哲学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求“通”,而西方哲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重“隔”。

●“通”在中国哲学中的表现就是中国哲学重“无”、重“混沌”。

中国哲学往往把“无”置于最高境界,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无”,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混沌”;从认识论上说就无规定、无区别;从逻辑上说就是名言无法加于其上,超越名言。

中国哲学将无、混沌、无差别、超越名言的形上存在置于最高的地位,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道。

庄子肯定“道通为一”,强调“道” 就是“通”,就是无差别,就是“混沌”中国哲学为何将“无”放在最高位置?●从积极方面讲是因为中国哲学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快乐(此即“乐感文化”)。

要达到快乐,就必须消除差别。

“混沌无闷”、“难得糊涂”●从消极方面,中国哲学文化重“混沌”和“无”是要排斥“上帝”、“知识”、“权利”。

此三者都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为前提。

“隔”、“界限意识”●西方文化哲学强调有、差别则是为了成全和实现“上帝”、“知识”、“权利”。

●有、差别就是“隔”、“界限意识”。

罗素说:“不能逾越永远固定的界限是一种最深刻的希腊信仰”。

“隔”、“界限意识”表现在价值观会形成“正义”、“权利”,因为这种观念就是要划清“你的”、“我的”之间的界限;表现在认识论就是要“知性”及其所产生的“知识”。

“通” 与“隔” 分别与两种哲学相关联:●“通”的意识与“心性哲学”或“人生哲学”相联系●“隔”的意识同“制度哲学”或“社会哲学”相联系。

二、整体模糊与细剖精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是整体模糊思维西方哲学的思维是细剖精析的分析性思维(一)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1、整体性思维的表现(1)“万物一体”的整体结构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篇》王守仁:“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2)“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3)对待互补、相生相胜的辩证结构对待互补——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相生相胜——五行(“间相胜、比相生”)五脏相生关系:肾(水)之精养肺,肝(木)臧血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以充肺,肺(金)以肃清下行以助肾水。

相克关系:肺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阳上亢,肝的条达可疏泄脾上的雍郁,脾的运化可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防止心火的亢热,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2、有机整体观用生命有机体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联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组织和思想观念。

其基本特征是:(1)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有机体具有自我发展和繁殖的能力。

即不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架自动机,而是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西方的机械整体观西方的整体观是机械整体观。

其特征(1)机械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的;(2)机械(机器)各部分耦合后的运行都须按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3)机械整体不具有自我发展和繁殖的能力。

古希腊的“四根说”、“种子说”、“原子论”以及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表明机械整体观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

3、中国传统思维的模糊性模糊性主要表现于两点:第一,用词多歧义,没有明确界说。

第二,立辞多独断,缺乏详细的论证。

(二)西方的细剖精析的思维方式现象:流动不定、变化无常、虚假不实二元对立本质:确定不变、永恒、单纯、真实要认清本质必须去除表象,去伪存真。

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把事物从它的类属中分裂出来,凝固在运动中静止的一瞬,使之接近单纯与不变。

而且是越单纯、具体、惟一,越能得到确定、精密、简单、真实的认识。

西方分析性思维与“机械整体观”密切相关。

●古希腊克鲁顿城的解剖学家阿耳克美翁写了第一本解剖专著●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赫罗拉斯著有《关于眼的结构》、《普通解剖学》●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史》中有多幅动物解剖图●罗马人盖伦建立了影响欧洲几千年的医学理论●达芬奇开始人体解剖●1543年维萨留斯著名的《人体构造》一书开启了西方近代解剖学研究●16世纪显微镜用于解剖学研究●17世纪末英国人胡克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胞●1840年汉诺巴用铬氧水溶液给细胞染色,人类终于发现生命的秘密。

在史学方面,中国学者习惯于上下五千年,在大的历史框架中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

而美国学者习惯于把历史看作是一段一段生长起来的。

在语言方面,西方一贯重视对语言的、概念、命题内涵的确定、明晰的分析。

评价优点:易于把握对象的特征与细节,使认识具有确定性和明晰性。

这种方法大大地推进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具有孤立、片面、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源。

三、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一)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1、含义——即用纯粹的抽象概念去揭示对象的本质,依据严格的逻辑规则去解释和把握对象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的概念是纯粹抽象的——抽象思维(概念思维);中国哲学的概念大都是形象、直观、感性的——意象思维。

2、特点●第一,对象化思维。

把任何事物都作为摆在眼前的对象加以认识和研究●第二,规定性思维。

通过对事物加以规定和认识这种规定性,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三,直接性思维。

概念直接蕴含着对象世界的意义(含义),它是事物本质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甚至是直接的现实的存在方式。

3、方法下定义的逻辑方法概念的意义(含义)是通过定义,即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

因此说,西方理论思维是一种注重逻辑关系的概念思维。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1、含义运用带有感性、直观、形象的哲学概念或哲学符号,通过象征的手法和直观性的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的两个要点第一,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第二,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

2、意象思维的方法主要运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通过想象、联系、比拟沟通感性符号或概念与对象世界的联系。

“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 →“得意而忘象”●中国哲学思维强调“言”对“意”的象征功能,而不是解释功能。

比较●概念思维:“言” 直接蕴含对象的意义——“由言得意”“言以尽意” 。

●意象思维:“言”是一种表征——“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把握概念必须靠定义,靠其他概念;●把握“象”就得从中去“体认”或“体悟”,要靠“心思”去“领会” 。

从梵高的画中,我们甚至无法辨认这双鞋放在什么地方。

除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

鞋上甚至连地里的土块和田野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可以多少为我们暗示它的用途。

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

然而,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

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陇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夜幕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成熟的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的田野里朦胧的冬眠。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逼近时的战栗?-?-由此,海德格尔说:“我们已经寻获了器具的器具存在。

然而,这是如何寻到的呢?不是通过对一双鞋的实物的描绘和解释,不是通过对制鞋工序的讲述,也不是通过对张三李四实际使用鞋具的观察,而只是通过对凡高的一幅画的观赏。

这幅画道出了一切。

走近这幅画,我们就突然处于另一天地。

3、意象思维、概念思维同语言的关系意象思维是非实体性的、非对象性的、非现成性的、整体动态性的“悟性”思维。

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以“象形”为根基——“形象中心论”——“象以尽意”——“拼形文字” ——“语义型语言”。

概念思维是对象性的、规定性和构成性的。

西方语言文字是要用音节变化来表意——“语音中心论”——“言以尽意” ——“拼音文字”——“语法型语言”。

4、评价(1)意象思维优点:具有原发创生性,或开显原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缺点:具有混沌性和模糊性,不容易把握。

(2)概念思维优点:具有精确性、实在性,便于把握。

缺点:缺乏自由和创新,易导致孤立、凝固和僵化。

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中国哲学的直觉思维1、含义直觉思维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

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在古代称之为?°玄览?±、°坐忘?±、?°体?±(体会、体认)●老子——玄览:深入静观。

●庄子——“坐忘”:心灵空寂到极点。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无思无虑始知道”。

●张载——“体物”。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朱熹释“体”为“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

”“置心物中”即是直觉之义2、特征第一、直接性。

是一种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而不受固定逻辑规则所束缚的思维方式第二、突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