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遵循八大原则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人治病、’缝衣服等。
但有一种包罗万象、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
”(《家长教育学》)家庭教育内容丰富,过程复杂,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又各自有其特点。
要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我们不可能指望有什么“绝招”或“灵丹妙药”,必须从家庭教育的特殊矛盾出发,研究、揭示家庭教育的特殊规律,,按照家庭教育的一般原则从事子女教育工作。
我们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一、坚持共产主义方向
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家庭教育虽然是在各家各户、由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但并不是家庭的私事,坚持什么方向,用什么内容教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能全由家长的意志来决定。
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是非观点、正确的理论知识武装孩子的头脑,不允许用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去毒害年轻一代。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家长要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理论,按照未来社会的需要去造就下一代,切不可用过时的知识、陈旧的观念去教育孩子。
坚持德、智、体、美一起抓,每一方面都不要偏废,特别是不能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带,对子女发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
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子女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来说,一般很有威信,
子女对家长的言行往往深信不疑。
家长对周围的人和事持什么态度,往往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家长的翻版”,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要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家长必须首先做什么样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事事、处处、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外一套,在家一套;在子女面前一套,子女不在场又一套。
家长以身作则,不是要家长专门“表演”给孩子看。
如果把以身作则理解为“演戏”,不仅不能使子女受益,反而会受害,养成虚伪的两面习气和庸俗的世故作风,还会大大降低家长的威信。
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必须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子女。
那种认为要子女做到,不一定家长先要做好的思想,是封建家长制的特权思想,必须克服孟
三、要求统一、教育一致
家庭中担负教育任务的是家庭里所有的成年人,要达到教育目的,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否则,不仅教育力量分散,不能拧成一股绳,教育无力,而且还会互相抵销,使子女无所适从,甚至养成阴一套阳一套的坏习气。
要求统一、教育一致包括四个意思:一是家庭所有长者,对子女的要求要统二、教育要一致,不能一人一种要求,一人一种教育。
二是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要前后一致,宽严统一,内容一致。
当然,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教育内容和要求的宽严程度,可以有所变化,不同个性的子女,也允许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前后矛盾。
否则,不利于形成良好习惯和品德。
三是在非独生子女家庭,对所有子女要求和教育要一致。
不能偏宠某个子女,而歧视另外的子女。
四是对入学后的子女,要求和教育要与学校一致,不能互相抵触。
四、严格要求和尊重相结合
社会主义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子女在家长面前有独立的人格。
尽管子女是受教育者,家长是教育者,但家长并不享有任何特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冰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是一个普遍的教育原则,当然也适用家庭教育。
严格要求和尊重是一致的。
严格要求本身就反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信任,是一种鼓励;尊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更加自重、自信,也有可能接受严格要求。
要求子女要严格,但要合理、正确,宽严有尺度、有分寸,不能“严而无格”,随心所欲。
当然,也不能要求过低;要求过低,放任自流,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尊心,孩子犯了错误或有严重缺点,不能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不要不分场合、时间、地点地批评、训斥。
批评要讲道理,不能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遇事要能克制无益的感情冲动,体罚应避免。
对品学都好的子女,不迁就放任,娇惯溺爱,对品学较差的子女,不歧视不打骂,不要求过苛、过急。
五、坚持始终、持之以恒
教育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无非是培养某种习孩,需要反复训练,不断重复和强化。
培养某种能力,形成某种习惯和品德,不是一嗽而就的事。
有些家长过于心疼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磨难,很容易使对孩子的训练半途而废。
对子女教育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努力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要注意把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交错进行。
经常教育是基础,长流水不断线,集中教育是解决突出问题、突发卿题。
集中教育一定要注意抓住良好的教育机会。
六、循序渐进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心理特征。
青少年儿童从出生到基本成熟这一过程,大体分为六个时期、(亦即六个年龄阶段):第一,乳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或称为先学前期,指托儿所阶段;第三,儿童期,从三岁到六七岁,或称“学前期”,指幼儿园阶段;第四,儿童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或称“学龄初期”,大致相当于小学阶段;第五,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第六,青年初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岁,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有不同特点、心理水平不同,活动能力、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
因此,要达到教育效果,教育内容要由浅人深,要求要由低到高,训练要由易到难,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超越他们的年龄阶段和能力。
应随着年龄的提高,逐步提高要求。
教育方式方法,注意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深奥的说理教育,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变化。
七、因材施教
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水平上是存在差异的。
出生于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身体素质、心理上都有差异。
心理上的差异,即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即或是同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各方面的差异。
教育训练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即因材施教。
对孩子的要求、训练,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要和同年龄阶段的别的孩子简单攀比,也不要简单地和家长自己当年的能力相比。
不同性格、气质,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应有区别,在要求上也要因人而异。
比如对性格怯懦和勇敢泼辣的孩子,要求要有区别,做到因人制宜。
发展孩子的某个方面的特长,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要因势利导,不能强制;要扬长避短,不能“弃长扬短”。
八、严格与宽容相结合
对子女严格要求、严格教育,有了缺点错误不姑息,是对子女的爱护,正所谓“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
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宽容、谅解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手段,甚至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果,还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就是要求对子女要宽严结合。
孩子犯了错误,要看是有意还是无意。
有意,要严肃批评,无意,提醒注意就是了。
过错是偶尔发生的,还是已经形成恶习,要区别对待。
品德问题和非品德问题,态度也要区别,要注意观察孩子犯错误以后的情绪、态度:是不在乎、无所谓,还是内疚、痛苦、害怕、悔恨、自责,是有意隐瞒,还是主动认错。
如是后者,应取宽容态度。
这样做,很可能更激励子女改正错误、挽回影响的决心。
不能以为只有批评才是教育,更不要在子女犯了错误以后以“出气为快”。
本文由杭州月嫂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