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撰稿人:王天骄
一、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含义,理清本文的写作内容和行文思路,能够将心比心、身临其境地主动把握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能够重视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实现课堂学习技能和应试考试能力的科学迁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认识本文的写作特色(正侧结合、类比、对比、以小见大、以情布景等)和思想内涵(自然匀称的城市构建理念、异乡人对故土的思念、战争时期对故土的复杂感情)。
引导学生重视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拒绝被动接受,实现情感的迁移,学会与本文对话,进行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实现课堂学习技能和应试考试能力的科学迁移,并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以问答法和探究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辅以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实践
1、导入
语文学习重在课堂。
开门见山,带领学生阅读理解本单元的导入,直接进入本文的学习。
2、讲授
(1)预习检测
①字词
讨教(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廿(niàn) 菜圃(pǔ)胸脯(pu35)果脯(fu214)
粘(nián)合粘(zhān)贴湍(tuān)流
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匀调:匀称、谐调。
愧杀:同“愧煞”,意为很惭愧。
②作者简介
提问:对于老舍,你了解多少?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4年,老舍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其话剧代表作主要有《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花秋实》、《西望长安》等。
舒乙用简短的五句话概括了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去世于1966年。
③创作背景
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
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④文章出处
钱理群《乡风市声》
(2)理解和综合分析
①提问: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思路。
a.主要内容(何人何地何事)
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文中题旨句:第8段)
b.结构思路(段落划分)
1-3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感受。
4-7对比,写出对北平的喜爱。
8直接抒发自己对北平复杂的感情。
②体味本文的基本风格特征,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含义和主要表现手法。
基本风格特征
重要句子含义和主要表现手法
1-3节: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感受。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正侧结合:直接写北平之大,间接类推自己知道的北平小(自己知道的关于北平的九牛一毛足以成为一本小说的背景,生活二十七年仍了解甚少,尚且未到过陶然亭)。
b二、三两段中多次提及“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作者是否真的“说不出”?
并非说不出,而是爱之深,说不尽。
c第二小节作者是如何”说”对北平的爱的呢?
第一层: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
第二层:正面赞美,而且赞美的并非枝枝节节的某一点,而是和自己的心灵相黏合的整个的历史和风景。
e第三段是如何“说”对北平的爱的?
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是音乐和图画所能表达的爱,这种爱已经深入作者的血液、性格与脾气之中。
是难以用言语和图画表达的。
4-5节:与巴黎相比,北平有北平的特点。
(强烈的对比手法)
a概括北平的特点。
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布置匀调、自然和谐。
b感情和理念。
6-7节
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对北平的热爱?
提问:
a.第六小节中为什么要写“好学的、爱古物的人”?
1.北平书多古物多,历史文化悠久
2.好学的、爱古物的人爱北平,像“我”一样不好学不爱古物的人也一样爱北平,正说明北平很优秀,不管什么人都会爱北平。
b感受作者在第六节中是怎样描写北平的“花、菜、果子”的,是如何表现北平的美好的。
作者对通过这些细节而写出了北平的美好,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
c阅读第七小节,思考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两个方面说明北平接近自然的?
从它里面说,从它外面说。
(里面远离现代工业,外面闲适悠然)
d体会本段最后一段话,看看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
说明作者此时不再北平,思念北平,日子过得不好。
第8节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落泪?
1.身在异乡、思念故土、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直抒胸臆)
2.和文中第二自然段相互照应,表达作者对祖国安危的担忧。
(照应前文)
(3)理解探究
a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那这个“想”字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除了当时作者不在北平的原因之外,文章一开头,老舍就说“我真爱北平”但随后接着说“但这个爱是几乎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作为导引,“说不出”在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次,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b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北平的哪些景物?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复杂但又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通景物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蜻蜓、塔影等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思念中溶解着北平,以至于这一处处细致的景致都记忆深刻。
作者所写的都是极琐碎的、关于北平的一个个小细节,这些细节拼凑成了整篇的《想北平》,“蜻蜓”、“水果”,人性化而接近生活,反把一个北平“普通人”眼中的北平展现在人们眼前。
每样东西都好像要跃出文句,活灵活现,平凡的文字组成了宁静美丽的北平,这一切似都写出了北平人安详悠闲的生活,只有一个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把北平带进读者的视野。
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挚、真诚、纯净的爱与思念。
c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根据课文来概括:注意找关键词句)
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作者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呢?
①衬托手法:
巴黎太热闹——北平动中有静
巴黎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贴近自然;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以“还差点事儿”、“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请你说说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对北京城的看法,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可以说是科学的预言,具有很大的超前意识。
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轨迹几乎都在文中得到了印证。
“处处留空”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这几乎成了现代大都市必须遵循的定律了。
凡是违背了这个规律,到头来,都必须返转头重来,直至真正实现“处处有空儿”。
有了“处处有空儿”,才能实现“使人更接近自然”。
而“使人更接近自然”已成为当今世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首要指导思想。
3、总结
4、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