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贯彻“学生的自觉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的探讨
单位:陇西县西铝学校,邮编748111
关键词:学习自觉性原则积极性原则
学生的自觉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透彻的理解知识,并积极运用知识于实际。
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规律的反映。
认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认识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都要进行积极地思维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积极思考,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逐渐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贯彻这原则的要求:
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这是学生努力学习,积极钻研的思考动力。
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往往是学习被动,落后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
阐明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并非一味的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而是要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这一节课中要学到什么知识,达到何种要求,这才是可测量的、有价值的目标。
如在一节课中,首先展示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学才会更具目标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
二、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
深入地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内在逻辑上进行分析,才能确定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全面地了解学生,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上分析,才能确定教材的难点所在,只有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
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因此,“吃透”两头,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根本保证。
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难点,有预见性、针对性的设置一些攻克教学难点的问题或者预备知识,为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三、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讲授时,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多想、善问,积极思考,认真钻研,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自觉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只有当学生开动脑筋时,他们才能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只有在积极的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发展。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要给与充分肯定,无论他的结果是否正确。
根据学生的思维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直到问题解决。
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必经之路。
四、要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尊师爱生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的基本前提。
只有当学生尊重和信任教师,才能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进行学习,学生在尊师爱生的气氛中也会感到教师的亲切,敢于质疑问难,主动积极地学习。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
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索方向,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