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拨动生命琴弦,走进学生心灵论文

拨动生命琴弦,走进学生心灵论文

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学生的心灵“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近期的一次教育经历,让我对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有了真真切切的感悟。

开学一周了,星期一的下午第二节课是学校例行的班队课,根据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的有关要求,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班队课上,我让孩子们自己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体会,说说身边有哪些不安全的现象。

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小鑫下午放学回家喜欢横穿马路,故意不走斑马线。

”还没等我说话,小鑫就站起来了:“怎么,不可以吗?我横穿马路是我自己的事,关你什么事?多管闲事!”小鑫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愤懑地说着,好象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我心想:这个古灵精怪的小鑫呀,又在和大家唱反调了!虽然你很聪明,平时也喜欢标新立异,总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但今天这个事情是事关原则性的问题,我一定不能姑息。

于是,我严肃地对他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同学是关心你,提醒你注意安全,你难道不知道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他噘着嘴,不服气地嘟哝:“珍惜、珍惜,一天就知道珍惜。

死有什么好怕的?”听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说这样的话,我禁不住反问他:“你不怕死吗?”他接过去说:“我不怕,就只有你们女的怕死!老师,你早晚还不是要死,结果都一样。

”这下他可把矛头指向我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脑袋里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想法。

我环顾一下四周,30多双小眼睛都诧异地看着我,显然,他们也被小鑫的回答震住了,正等着我的反映呢。

我迅速整理了一下思绪,清了清嗓子说道:“孩子们,你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父母那么爱你们,为了你们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你们可不能把生命当作儿戏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幸福地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为自己、也为了父母。

”“我可没有这样的感受!”小鑫又“嗖”地站起来了,“爸爸妈妈整天只知道让我学习,我的表现稍微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打我,凶得不得了,我一点儿也没有觉得生活的美好!现在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死了就没有人管我了,我就解脱了!”听他说这话,我真是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轻视生命呢?于是,我决定用老师的威严来压倒他这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老师有责任对你进行安全教育,横穿马路太危险,是不对的,以后不能这样做,更不能随便说什么死了就解脱的话!我们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可倔强的他似乎没有接受我灌输的观点,脸上写满了不服气,眼睛里溢满泪花……
课后回到办公室,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刚才孩子的一番话语,不由得反思起自己的教育行为来。

在班级管理上,我只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靠班主任的威严征服、压倒学生,认为我所说的话,我的一些要求都是为了学生好,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听,应该遵守,很少去思考应该如何用行之有效的、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总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

对于学生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形成的最好课堂——班队课,总是用它来对孩子进行一些关于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的说教,有时甚至干脆上语文或数学课,剥夺了学生的诸多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再加上现在部分家长在家又实行“高压政策”,以至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厌学、恨学心理。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

学生把学习当作是老师、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

孩子才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认识到这一点,再想想小鑫刚才所说的一番话,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吗?他并不是刚才我所认为的,故意和我以及全班同学唱反调呀!相反,却是发自肺腑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信任我的表现,作为孩子的班主任,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我刚才却用那样“残忍”的方法去压制他,我怎么对得起孩子,怎么对得起自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啊?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小鑫那倔强的脸庞、那噙着泪花的眼睛……我下定决心:我要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

于是,我开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一、师爱感染,正确引导
在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中,我意识到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尊严的关注,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要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培育师生互敬互爱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被人爱”和“爱别人”的氛围里,懂得应该如何感
激、报答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去爱别人。

组织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尽可能地充分体现“人情味”“人性化”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感受、珍爱生命的过程。

作为班主任更要以自身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生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起珍爱生命的榜样。

我在后来的几次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影视教育片,了解生命的起源等知识,还让学生交流自己通过上网查找的有关生命知识的资料,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

之后,我又组织学生观看了《交通安全警示录》,孩子的心灵在一桩桩血淋淋的交通事故面前,在死亡者的亲人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诉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当死亡真真切切地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小鑫再也说不出“死有什么可怕”的“豪言壮语”。

二、唤起家庭教育的关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和教育着孩子。

在得知小鑫想法后,我立即与小鑫的母亲进行了联系,诚恳地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把孩子的一些想法告诉了她,让他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施以拳脚。

应该好好想想,自己作为家长,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会不会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伤害,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之后,我还把自己的一些教育体会,毫无保留地与小鑫的母亲一起分
享,临别时,把《爱的教育》这本书送给了孩子的家长。

[案例评析]:
青少年乃国家之栋梁,然而,青少年各种问题,特别是对生命的轻视让每一个成年人心惊,成为现代社会之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

作为成人,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引导孩子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如果我们只注重使儿童的全部精力都专注到功课上去,那么,儿童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甚至会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

可以说,在这种状态下,儿童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你面对的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有生命要求和愿望的人。

而小学生对于世界和生命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还没有被他们充分理解的书本知识,他们涉世未深,对于生命的体验完全是表象的。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会不断加深,但就在这个过程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可能会发生。

文中的教师就用自己的爱和努力缩短了这种过程,让孩子提前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小鑫由起初的轻视生命,到后来逐渐转变思想,树立了正确的、健全的生命观,学会了尊重生命与爱,面对生活的态度变得十分积极,对自己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让人深感欣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