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我班上从普校转来一位叫松松的男孩,父亲是生意上的成功人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松松小时做过胸科手术,智力有些受损,家长带着愧疚的心理对他比较溺爱,吃穿投其所好,用钱大方。

智力的原因加上家长的放纵使本身自控力就差的他养成了很多坏习惯。

现已十六岁了,一米七的大个子,浓眉大眼,英俊潇洒,表情丰富、待人热情,乍一看没有什么不良感觉。

但只要出现在班级里的人群当中,就开始出现各种不近人意的情况。

任课老师反映他一上课就会打扰同学、睡觉、玩东西。

老师提问,他要么完全不知,要么想方设法乱答,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做作业时,他要么不做,实在无聊就故意问东问西。

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从不拒绝,只是无论因为什么事情被批评都笑笑的听着,偶尔也会掉几滴眼泪,并保证再不会有下次,但实际上他的保证刚一说完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让我不省心的是,只要老师不在的时候,他总惹是生非,不是乱说这个人的缺点,就是去搞那个人的文具,要是别人还是不理他,对女生他便会主动摸一下、抱一下甚至亲一下,对男生便给钱或物让你亲近他。

同学们都不愿与他做朋友。

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向老师告状。

我和家长为此也花了不少时间对其批评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为此我常常寝食难安,便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不少同行,终于找到存在症状的根源所在。

松松十六岁了,生理发育正常,已进入了青春萌动期,这期间男孩对女孩子有好奇心与尝试欲望。

松松从小做过较大的手术,但智力受损程度不算很重,他从自己的个别反映中能发觉同学对他的态度,也想回归班级。

但长时间家长的溺爱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手术造成的自我控制力特差,无法完成自我的心态与行为方式上的调整。

而老师对他的课堂和课后的反映批评多过表扬的做法也让松松对自己的转变失去持续的动力。

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使得他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渴望受到赞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

学生在受表扬时,脑神经活动就快,也更加灵敏,做事的效率就高。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表扬和鼓励无异于小树苗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雨露。

处理同样的一件事,一个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而一个批评却能让学生丧失信心,走向消沉。

老师应站在学生的年龄段、身体状况和智力状况去体会学生的迷茫之处,了解学生的需要,发现存在症状的根源所在,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找到了松松的症状的根源后,我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做了如下有效的沟通。

1、不告状,多鼓励。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无论什么
人。

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

”以前,我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就会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虽然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但知道他一再犯错,气极了,免不了给松松一顿打。

而松松都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准成年人”,他的自尊心很强,逆反心理也很强。

每次事后,松松都是口服心不服。

对家长和老师是既怕又恨。

老毛病照样犯。

现在,我了解他很想学打乒乓球,同学们又不愿意与他玩的心理很亲切地与他坐在一起制定协议,我们达成协议若干。

一、上课没有打扰同学,回答对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当天课后陪他打十分钟的乒乓。

二、主动做能做的作业一次。

下课后,我会安排同学与其玩十分钟,内容由他定,但不许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随意摸女生身体的任何部位。

三、有不开心的事或想不通的事必须第一个跟我商量,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是因为我不想看着他做出错误的处理办法。

四、犯了错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不会向家长告状,不让家长体罚他,只会与家长分析造成的原因与正确解决的方法。

五、一天之内没有犯任何错,松松可以向我和家长提出小小的合理的奖励。

2、不责备,多谈心。

这是我采用的基本方法。

我除了每周定期找他谈一次心外,还有意无意地相机谈上几句。

对我们的达成的协议进行对照检查,发现有出入不责备,找根源,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
许多优点的孩子。

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

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师生感情加深,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等等。

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弥补不足。

每当那时,我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帮助他做到持之以恒。

3、不推卸,多自省。

学生的可塑性大,智障学生的反复犯错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智障生自控能力差,很多时候马上承诺马上就忘了。

松松的表现极为明显。

稍有疏忽就又犯错,我总认为是自己的工作没到位。

我冥思苦想后在班上设立了言而有信,诚信做人的标兵栏,营造诚信为荣的气氛。

定期评比,及时肯定。

时时提醒和强化松松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前提。

4、发挥特长,扬长避短。

松松拼音较好,我利用他拼音好的长处,向他推荐了许多有拼音的读物,并让其把读到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或者教班上拼音学得差的同学。

这样,既扩大了他的知识面,又打发了他很多课余时间,还搞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其从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感。

现在,松松时不时的都会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当然也有犯错,基本上会及时承认错误,天天过得开开心心,虽然成绩不算好,但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多数同学们都愿意与他做朋友了。

我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一离开他每根神经都
崩得紧紧的了。

教育反思
松松虽然是智障生,其实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里。

出现了这些情况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而是应当正确地面对它,思考它,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对这类学生多花点心血,多给点鼓励,多给点掌声,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定能使他们得到转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的。

一个学生有可能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有可能影一个社会。

学生是根本,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老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作为一名特教班主任教师,我们一定要用爱心去拥抱一切残障孩子,用耐心去理解、信任他们,补偿他们的缺陷,用恒心去增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用全身心去拨动他们每一根琴弦。

让每一位残障生都弹奏出动人的曲调。

这是我们的特教教师的天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