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两种肾实质性高血压病因为原发或继发性肾脏实质病变,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其血压升高常为难治性,是青少年患高血压急症的主要病因;常见的肾脏实质性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或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硬皮病);也少见于遗传性肾脏疾病(Liddle综合征)、肾脏肿瘤(肾素瘤)等。
肾实质性高血压的诊断依赖于:(1)肾脏实质性疾病病史;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异常多发生在高血压之前或同时出现;(2)体格检查往往有贫血貌、肾区肿块等;(3)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血电解质(钠、钾、氯)、肌酐、尿酸、血糖、血脂的测定; 24h尿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12h 尿沉渣检查,如发现蛋白尿、血尿及尿白细胞增加,则需进一步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尿蛋白电泳、尿相差显微镜检查,明确尿蛋白、红细胞来源及排除感染;肾脏B超: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肿瘤;如发现肾脏体积及形态异常,或发现肿物,则需进一步做肾脏CT/MRI以确诊并查病因;眼底检查;必要时应在有条件的医院行肾脏穿刺及病理学检查,这是诊断肾实质性疾病的“金标准”。
(4)肾实质性高血压需与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和妊娠高血压相鉴别,前者肾脏病变的发生常先于高血压或与其同时出现;血压水平较高且较难控制、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发生早、程度重、肾脏功能受损明显。
妊娠20周内出现高血压伴蛋白尿或血尿、而且易发生先兆子痫或子痫、分娩后仍有高血压则多为肾实质性的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治疗应包括低盐饮食(每日<6g);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者,宜选择摄入高生物价蛋白,并限制在0.3-0.6g/kg/d;在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在<130/80mmHg,有蛋白尿的患者应首选ACEI或ARB作为降压药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药物;如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或有大量蛋白尿时,噻嗪类利尿剂无效,应选用袢利尿剂治疗大约90%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于水钠潴留和血容量扩张所致。
当肾实质性病变使肾脏失去排泄饮食中所含的适量(不是过量)水、盐时,就会造成水、钠在体内潴留,进而使血容量过多引起高血压。
只要存在轻度的肾功能不全就会出现此机制。
这类患者体内的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通常是低的。
其高血压可通过限制水、盐的入量或通过透析除去体内过多的水、盐达到降压的目的。
无论单侧或双侧肾实质疾患,几乎每一种肾脏病都可引起高血压。
通常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囊肾、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疾病,如果病变较广泛并伴有血管病变或肾缺血较广泛者,常伴发高血压。
例如弥漫性增殖性肾炎常因病变广泛、肾缺血严重,使高血压极为常见;反之,微小病变、局灶性增殖性肾炎很少发生高血压。
肾结核、肾结石、肾淀粉样变性、肾盂积水、单纯的肾盂肾炎、肾髓质囊肿病以及其他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损坏的病变产生高血压的机会较少。
但这些疾病一旦发展到影响肾小球功能时常出现高血压。
因此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与肾小球的功能状态关系密切。
肾小球功能减退时,血压趋向升高,终末期肾衰高血压的发生率可达83%。
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的高血压独成一类,称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的根本特征是肾动脉主干或分枝狭窄,导致患肾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明显增高,引起高血压及患肾功能减退。
肾动脉狭窄是引起高血压和/或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患病率约占高血压人群的1%-3%。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我国肾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据估计约为70%,其次为大动脉炎(约25%)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约5%)。
鉴于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达18%,推测肾动脉狭窄的患病总数相当大。
因此,安全准确地鉴别出肾动脉狭窄患者,并予以恰当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床线索包括:1)恶性或顽固性高血压;2)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失去控制;3)高血压并有腹部血管杂音;4)高血压合并血管闭塞证据 (冠心病,颈部血管杂音,周围血管病变);5)无法用其它原因解释的血清肌酐升高;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降压幅度非常大或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7)与左心功能不匹配的发作性肺水肿;8)高血压并两肾大小不对称。
线索越多,则肾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越大,但单凭临床线索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不到一半。
目前有许多无创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二方面:肾动脉狭窄的解剖诊断(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功能诊断(卡托普利肾图、分肾肾小球滤过率、分肾静脉肾素活性),可根据临床需要和实际能获得的检查项目及医院的技术实力予以选择。
经动脉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用于确定诊断及提供解剖细节。
肾动脉狭窄和10%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是因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升高所致。
利尿、脱水不但不能控制更趋增高。
应用血这类高血压,反而常因利尿、脱水后肾血流量的下降导致肾素分泌增加,致血压管紧张素拮抗剂saralasin可以使此型高血压急剧下降,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这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1、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治疗: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包括肾切除、肾血管重建,自体肾脏移植,以及近年进展较快的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肾动脉支架成形术(金属内支架)等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仅对不适宜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才采用降压药物治疗。
药物首选的是钙通道阻滞药,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等,能有效降低血压,较少引起肾功能损害。
其次是β受体拮抗药,如倍他乐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禁用于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
因为肾动脉狭窄、肾缺血时,AngⅡ产生增多,收缩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维持肾小球滤过率(GFR)。
当使用ACEI 或AngⅡ受体拮抗药后,抑制AngⅡ的形成和作用,导致GFR下降,加重病情。
2、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治疗(1)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调整生活习惯、戒烟、节制饮酒、正确对待环境压力、保持正常心态。
对于终末期肾衰竭接受透析的患者,首先要调整水、盐的摄入量,达到理想干体重。
注意低钠、低脂。
低钠不仅可有效控制钠、水潴留,并可增加ACEI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的降压效果。
(2)药物治疗:以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为首选方法。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阻断RAS药物有两大类:ACEI和AngⅡ受体拮抗药。
用药原则上应避免肾损害药物、低剂量开始、联合用药。
1)利尿剂:仍是最有价值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
排钾利尿剂包括以呋塞米为代表的高效袢利尿剂和以氢氯噻嗪为代表的中效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肾病时水钠潴留,但有低血钾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的倾向。
以安体舒通为代表的醛固酮受体阻断剂属保钾利尿剂,抑制醛固酮作用利尿亦降压,又可减轻醛固酮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因其有保钾作用,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吲哚帕胺,具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尤适用轻中度高血压。
作用持久,降压平稳,且不引起糖、脂质和尿酸代谢的紊乱。
2) 钙拮抗剂(CCB):主要通过扩张外周阻力血管而降压,治疗剂量下对容量血管无扩张作用。
包括非二氢吡啶类和二氢吡啶类两大类,二氢吡啶类药物主要有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目前推荐使用长效或缓释型制剂,其短效制剂可引起血压较大波动以及糖、脂代谢紊乱、蛋白尿加重,已不推荐使用。
由于钙拮抗剂可减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减少大分子物质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抑制系膜细胞及基质的增殖来减少肾小球硬化的发展,从而具有肾保护作用。
3)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能阻断交感神经升压作用,代表药物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但需注意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副作用,支气管哮喘者慎用。
a1受体阻断剂能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a 1受体,使血管扩张,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及回心血量减少,从而降压,其对心率影响小,亦不影响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
代表药物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及乌拉地尔等。
α、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新型的降压药物,具有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致使细胞内ATP流出,从而使肾小球微血管松弛扩张,改善微循环。
如Arotinolol 和Carvedilol,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不仅显示了有效的降压作用,还能有效缓解肾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α、β-受体阻滞剂大多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透析病人亦无需调整给药剂量或方式。
但由于卡维地洛阻断β1和β2受体的作用是非选择性的。
应注意其糖代谢和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副作用。
4)ACEI:ACEI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减少醛固酮合成,从降低血管阻力和血容量两方面降低系统血压;另外,ACEI还可以作用于肾脏组织局部的RAS,扩张肾小球出、入球小动脉,且扩张出球小动脉的作用强于入球小动脉,改善肾小球内高跨膜压、高滤过、高灌注现象,延缓肾脏损害的进程;改善肾小球滤过膜对白蛋白的通透性,降低尿蛋白;减少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蓄积,减轻肾小球硬化。
目前认为ACEI在降压药物中保护肾脏的效果最肯定,常用的ACEI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
使用ACEI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将血压控制在满意范围。
一般认为血清肌酐(Scr)265μmol/L以下可安全使用,若用药后Scr增高不超过50%,且不停药能在2周内恢复,则为正常反应;若Scr增幅超过50%或绝对值超过l33μmol/L,服药2周未见下降时,即为异常反应,应停药。
其中苯那普利对肾组织渗透力强,代谢产物部分经胆汁排泄,仅在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时才需减量;而福辛普利是所有ACE1药物中从胆汁排泄比例最大的,即使肾功能减退也无须调整剂量。
老年病人可能存在肾动脉粥样硬化,对ACEI降压会格外敏感。
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孤立肾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ACEI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禁用。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应用ACEI有较多副作用,如高血钾,中性粒细胞减少,过敏反应,慢性咳嗽,肾功能损害等。
ACEI与EPO并用有可能影响EPO 疗效,建议加大EPO剂量。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它具有高选择性的阻断ATl和增加AT2作用,代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与ACEI不同,ARB类高血钾和咳嗽发生率低,不减少肾脏血流量,其疗效不受ACE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可抑制非ACE催化产生的AngⅡ 的各种效应,部分还可降低血尿酸(如氯沙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