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ppt课件
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ppt课件
c) 带状疱疹; d) 口角炎、唇炎; e)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
≥2次; f) 结节性痒疹; g) 脂溢性皮炎; h) 甲癣。
B组临床表现:
a)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 b) 不明原因腹泻,持续超过1个月; c) 不明原因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
月; d) 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 e) 口腔粘膜毛状白斑; f) 肺结核病(现症); g) 严重的细菌感染; h)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
染性。这对早期发现及预防造成很大困难。
9
IV感染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在初次感染HIV时可 出现的发热、咽痛、皮疹、肌肉关节痛、淋 巴结肿大、头疼、腹泻、恶心、呕吐等一组 临床表现。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不明原因腹股沟以 外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 1cm,持续3个月以上。
HIV感染者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 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 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IV 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艾滋病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 HIV感染和CD4细胞<200/mm3; b) HIV感染和至少一种成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A组、
B组、C组临床表现 15岁以下儿童:D组、E组、F组临床表现
10
HIV感染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A组临床表现:
a)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 的10%;
b) 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 ≥2次;
阳转,病毒载量下降到一相对稳定水平,临床无症状或仅有全身持续 性淋巴腺病。 Ⅱ期(HIV感染中期)—机体免疫系统与HIV处于相持。 患者免疫功能逐渐降低但未严重受损,伴部分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 的临床表现,早期较少,后期较多,但无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Ⅲ期(HIV感染晚期,艾滋病期)—感染HIV后疾病进展最终阶段。 出现各种艾滋病的指征性疾病。如严重的HIV消耗综合征、严重的机 会性感染、HIV相关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病症。
艾滋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目前艾滋病尚无治愈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但已有
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采取积极措施,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4
艾滋病的发现
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1980年10月到 1981年5月,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查确诊得了“卡 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同 性恋。世界上首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报道。
艾滋病防治知识政策 及高危行为干预
1
内容提要
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流行现状 艾滋病防治有关法规政策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2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3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侵入人 体后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最后导致死亡的严重传染病。 获得性——后天得到的,而不是遗传的 免疫缺陷——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 综合征——患者多个系统受到损害
13
CD4+T细胞功能缺失导致进展至艾滋期
CD4 200
白念菌
AIDS期
带状疱疹 卡波西肉瘤
HIV
淋巴瘤
卡氏肺囊虫肺炎 弓形体
巨细胞病毒 鸟分支杆菌
3-6个月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期
5-8年
艾滋期
14
HIV感染和艾滋病诊断
诊断原则:以实验室检测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参考流 行病学资料综合进行。
诊断标准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一般为2周~3个月,极少数人可6个月。 窗口期内的感染者传染性很强,可导致输血感染。 潜伏期: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艾滋病平均潜伏期为7-10年。 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
强烈的破坏作用。 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没有症状,体表外观与常人无异,有传
炎; i) 不明原因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
减少,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11
HIV感染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C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a) HIV消耗综合征;
l ) 慢性隐孢子虫(伴腹泻,持续>1个月);
b) 肺孢子菌肺炎;
m) 慢性等孢子虫病;
c) 食管念珠菌感染;
n) 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统一命名为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缩写HIV),又称艾滋病病毒。
6
艾滋病窗口期和潜伏期
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到人体产生针对该病 毒的抗体,并能用目前的检测方法检查出抗体之前这段时间。 在窗口期内检测不出HIV抗体。
d) 播散性真菌病;
o) 卡波西肉瘤;
e) 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 次;
f) 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超过1个月; g) 任何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h)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 i) 肺外结核病; j) 播散性非结核分支杆菌病; k) 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p) 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 浸润性宫颈癌; r) 弓形虫脑病; s) 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 HIV脑病; v) 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1982年9月,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 AIDS,中文音译为艾滋病)的概念。
5
艾滋病病毒(HIV)的发现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西诺西和蒙塔尼教授首先从多 发性淋巴结病综合征男性同性恋患者分离到一株新的逆转 录病毒,命名为嗜人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HTLV-Ⅲ)。 同年,美国加州大学J.A. Levy教授分离出艾滋病相关病 毒(ARV)。经鉴定证明这些病毒为同一病毒。
12
HIV感染和艾滋病的临床分期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Ⅰ期(原发感染期)—HIV初次感染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 高病毒血症引起的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持续1~3周后自愈,部分无
症状。血液中无HIV抗体,检病毒载量很高。 机体对HIV感染反应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约持续6~12个月。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