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讲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讲义)

表现:局部组织和器官肿胀 体表局部皮肤发绀、温度下降
镜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组织水肿
长期淤血所致的局部组织改变:
组织水肿和漏出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终致瘀血性硬化
后果:
取决于瘀血的范围、部位、发生速度、程度(持 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重要器官淤血举例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
几种情况下的微循环状态
微循环含血量 微循环灌流量
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 缺血
三、充血举例
1.动脉性充血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减压后、侧支性) 表现:局部组织、器官轻度肿胀; 体表局部皮肤发红、发热 镜下:小动脉扩张、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2. 静脉性充血,瘀血(congestion)
原因: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心力衰竭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医院病理科
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稳定的体液内环境是维持机体 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性和局部性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
异常,亦可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包括充血、缺血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第三节 栓塞(embolism)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 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embolus)。
一、 栓子运行的途径
随血流方向运行
1.体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
肺栓塞
2.左心或主动脉系统栓子
各器官
3.门静脉系统栓子
肝内门静脉分支
4.交叉性栓塞
二者均可致血小板进入边流,增加与血管内膜 的接触。 请思考:为什么静脉血栓较动脉血栓多?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血液凝固性增加:
主要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常见于: (1) 某些高凝血性遗传性疾病 (2) 获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 (3)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产后大出血等 (4) 妊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
包括血栓形成、栓塞 梗死
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
包括出血、水肿
第一节 充血(hyperemia)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二、分类
充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生理性,病理性
瘀血: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 正常血流 静脉性充血
暗红色:淤血区(小叶中央) 黄 色:脂肪变性的肝细胞索(小叶周边) 长期致淤血性肝硬变
第二节 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 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与血凝块 不同。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透明血栓(纤维素性血栓)
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见于DIC 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均质、红染物质 主要由纤维素组成的微血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
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 全身广泛微循环内透明血栓形成 • 受累组织、器官缺氧缺血 • 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出血倾向
右心至左心,或左至右
5.逆行性栓塞
下腔静脉血栓逆行
交叉性栓塞
二、 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二)脂肪栓塞 (三)气体栓塞 (四)羊水栓塞 (五)其他栓塞
(一)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1、肺动脉栓塞: 栓子95%来自下肢深静脉 (1)小栓子 阻塞肺动脉小分支 (2)大栓子 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
白色血栓
部位:主要见于心瓣膜赘生物或延续性 血栓的头部
组成: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素组成
混合血栓(层状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 栓的体部
附壁血栓,扩张的心房、动脉瘤 组成:血小板小梁、纤维素、红细胞
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类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1.血栓形成的过程
(1) 血小板粘附于损伤内膜下的胶原表面,形成血小板团
(2) 启动凝血 过程,血液 中的纤维蛋 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 (纤维素)
(3) 血小板之间形成纤维素网
(4) 血小板小梁周边白细胞黏附
(5) 血栓的延续
2.血栓的类型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静脉血栓又称延续性血栓,通常由3部分组成, 即头部(白色血栓)、体部(混合血栓)和尾 部(红色血栓)。
肺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血性液体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内出现水肿液(漏出液)、红细胞等 肺泡腔内出现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长期致肺褐色硬化 临床表现:气促、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慢性肝淤血:
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 肝淤血脂肪变(槟榔肝, nutmeg liver)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栓形成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心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最常见 的原因
(1) 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附壁、凝集→血栓形成
血流状态的改变: (1) 血流缓慢 (2) 产生漩涡
三、血栓的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
机化(organization) 再通(recanalization)
钙化,静脉石/动脉石 脱落,栓塞
vascular wall granulation tissue thrombus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 栓塞 心瓣膜病 出血(见于DIC)
引起猝死 (3)小栓子、数目多
病例:男,61岁,因四肢无力、失语10天 入院。入院当天血压下降,呼吸衰竭,次 晨死亡。
尸体解剖:胰腺黏液癌,局部淋巴结转移, 胃、小肠、大肠、肝转移。大脑各叶细、 小动脉及微循环内血栓形成伴广泛散在软 化灶形成;肾弓形动脉、脾小动脉、心脏 冠状动脉分支血栓形成伴梗死;肺微循环 血栓形成。
请思考:该患者的主要病症和死亡原因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