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城市——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表现为1.人口职业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曹魏邺城——1. 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情况。
2. 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
3. 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礼的宫殿,其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4. 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5.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唐长安的规划,以及对此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聚集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之美米列都城米列都城三面临海,四面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
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明南京见中建史书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出用绿地限制城市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以邻里单位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一个邻里单位应该以一个小学规划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
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的考虑朝向及间距。
卫星城——20世纪初提出的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镇以疏散城市人口控制城市规模的理论。
三代卫星城代表第一代,卧城哈罗新城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赫尔辛基新区第三代独立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门槛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当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业逐步增加,但到一定的界线,城市原有得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的一套基础设施等。
这时在城市规模和城建投资出现了一个突变点。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城市人口——指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于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城市规划——一个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使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反战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总规——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其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与建筑管理规定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确定,以及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估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热岛效应。
风玫瑰意义——风向玫瑰图又称风频图,是将风向分为8个或16个方位,在各方向线上按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截取相应的长度,将相邻方向线上的截点用直线联结的闭合折线图形。
中心圆圈内的数字代表静风的频率。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一书两证——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
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网——通常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干道网密度——是城市道路网密度的简称。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干道长度,通行能力——是指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正常的气候和交通状况下保证一定的行驶速度行驶(20-50km/h),可以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往往一一套车道计算,不等同于通行效率绿波带——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当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要求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把该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正,这样一来,以确保该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交通量——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端面的车辆,行人数量。
简答题:第一章:1、城市化发展过程,评价发展过程:1、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过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2、过城市化: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平民窟3、逆城市化: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4、再城市化:郊区人口重新回流回城市。
2、《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书上相关内容概括总结后加以下4条)⑴、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资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⑵、城市规划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⑶、城市规划由描述终极状态步入循环过程;⑷、城市规划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3、田园城市的影响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化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启蒙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如何界定城市性质我们在分析城市的性质时,应进行以下几项分析:a、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b、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C、分析用地结构主次5、基础调研项目调查研究是城市规划必要的前期工作,必须要弄清楚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找出城市建设发展中拟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调研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a、现场勘查b、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c、分析研究6、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可以分为10大类名称及英文字母.7、.城市布局原则居住用地布局: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2、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3、依托现有区域4、可持续发展工业用地布局: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减少开拓费用,又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及排水问题。
2、职工居住用地能分布在较好的地段上,与工业用地既有一定的卫生安全距离,又有便捷的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又为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4、工业用地的布局应便于生产企业之间的协作,便于资料的综合利用,减少企业之间的运输量和市政投入。
公共设施用地:1、公共设施的项目要求成套配置2、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住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的组织要求6、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
7、公共设施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8、城市对外交通的各自特点铁路:有良好的通行能力和较高的速度,运量大,运输成本较低,不受季节气候条件限制,适于中长途的客货运输,但铁路的基础投资多。
公路:速度比较高,运量小,投资较省,容易修建,基本可以保证不间断运输,并能直接深入城乡各处以及工矿企业的装卸点,适于中短途运输,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交通的比重不断增加。
水运: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但速度较低,海洋及大江水运适合于中长途运输,内河则适合于中短途运输。
水运对城市干扰小。
空运:航空运输速度高,特别适合长途客运,他将随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的缺点就是运输成本高,受气候条件限制,同时,现代航空的发展对城市的干扰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