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五四运动中北京旅游队伍。
学生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到东交民巷使馆区示威,在受到外国巡捕的无理阻拦后,转向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
曹宅戒备森严,几个学生撞破围墙上的窗栏,跳入院内,打开大门。
学生们在这里意外地抓到章宗祥,揍了他一顿。
学生们找不到曹汝霖,便放火烧毁赵家楼曹宅。
思考讨论:五四运动是怎样开展起来的?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如何理解“五四精神”?【新课教学】:一、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1、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确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历届政府对外向帝国主义妥协,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必须继续进行民主主义革命。
(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为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新的领导力量。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青年知识分子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4)、外部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从俄国革命的胜利中受到鼓舞和激励,看到了革命的曙光和前进的方向。
2、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主要表现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资料: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的要求:第一,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条希望条件(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
第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
第三,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
会议在美、英、法、日、意等国操纵下,他们对中国代表提出的第一、第二两项要求,说这些问题不属于“和会”讨论的范围,拒绝讨论;对第三项要求,由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益,美、英、法、意也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否决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
◆课中题课本P49页: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点拨:解题时应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经济政治状况、国际地位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从“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巴黎和会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来说明处于弱国地位的中国,只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3、五四运动的爆发资料:1919年5月3日,北京的报纸登出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当晚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集会。
进步记者邵飘萍在会上报道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学生们听了悲愤交加,失声痛哭,一个学生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
会上决定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举行大示威。
第二天,北京大学的队伍准备出发时,军阀政府教育部官员慌忙跑来阻止学生游行。
北京大学生代表邓中夏、黄日葵等十几人据理力争,此人无以对答,只好溜走。
游行队伍冲出校门,浩浩荡荡奔向天安门广场。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口号及要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
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
◆五四运动中哪一口号明显体现了该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讲解:“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这一口号明显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外争国权”是指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内除国贼”是指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
这一口号的内容旨在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而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等。
典型事件:火烧赵家楼。
资料: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后,接着准备到各国驻北京使馆区——东交民巷示威。
使馆巡警不准游行队伍通过,学生在烈日下晒了两个小时,人群中有人提出“往外交部去,往曹汝霖家去“。
于是游行队伍便向东城的赵家楼——曹宅进发。
下午3时,曹汝霖和章宗祥从徐世昌的总统府赴宴归来。
警察总监吴炳(b ǐng)湘加派200名警察守卫曹宅。
4时许,游行队伍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曹宅。
学生与警察争执起来,几个勇敢的学生从曹宅围墙上的窗户爬进去,打开大门,学生一拥而入,到处寻找曹汝霖。
曹汝霖慌忙躲了起来。
章宗祥则由仆人引避到地下室。
学生们找不到曹汝霖,气愤极了,就放火烧曹宅。
章宗祥听到上面放火,慌忙跑出来,向后门逃走。
学生不知章宗祥在曹宅,看他穿着晨礼服,以为是曹汝霖,便围上去用旗杆痛打。
在曹宅的一位日本记者把章宗祥拖出后门,藏在曹宅后门对面的一家小杂货店里。
曹宅起了火,大批军官赶到。
这时已经是夜幕降临的6点钟了,学生已大部分散去,军官逮捕了32名学生。
◆由于1919年爱国学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我国把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讲解: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们打着“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的旗号,展开了同北洋军阀的斗争。
他们拥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为自己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反映出学生们同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综上分析,“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学生32名。
5月5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为了声援被捕同学、给北洋政府施加压力而罢课,并通电全国,强烈抗议反动政府的暴行。
北京学生的斗争震动全国,天津、长沙、上海等城市的学生纷纷以集会、罢课、示威等方式进行斗争,还组织了学生联合会,统一指挥和行动。
学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引起帝国主义的极度恐慌。
英、美、日等过公使联合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敦促加紧镇压学生运动。
全国学生的声援鼓舞了北京学生。
6月3日,北京学生重新起来斗争。
他们走上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
北洋政府疯狂镇压学生,逮捕170多人;6月4日逮捕700多人。
6月5日,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遭到军警马队的冲击。
北洋军阀的罪恶行径,激怒了全国人民,引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
◆五四运动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讲解:北京爱国学生的集会游行示威→北洋政府镇压学生→北京专科以上学校总罢课→全国各地积极响应→英、美、日敦促北洋政府加紧镇压学生运动→北洋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工人阶级登山政治舞台。
◆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却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这说明了什么?讲解:这正说明了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北京学生的行动,表现了高昂的爱国激情、对国家和民族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然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爱国学生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必然引起他们的恐慌和镇压。
这正说明反帝与反封建是不可分割的。
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中心转移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由此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资料:中国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
他们在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
早在1858年,香港2万多工人就为反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而罢工并撤回广州。
以后,工人的罢工斗争不断发展。
1912年到1919年,工人罢工达130多次,仅1919年前5个月就达19次。
但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工人阶级的多数罢工仍属经济斗争,工人阶级仅仅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
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以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除上海外,许多大城市的工人也举行罢工。
这就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2、五四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讲解:因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迫使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逮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因此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课中题课本P52页;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讲解: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其次是运动普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什么还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讲解:五四运动虽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由于爱国学生的斗争,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接受了一些条件,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这里所说的“彻底性”是对五四运动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
说明:“彻底性”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讲解:从五四运动的主力、群众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个方面说明。
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这是五四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标志。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从性质上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从参与运动的阶级来看: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3)、从世界意义和长远意义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4)、从历史转折意义来看: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作业布置】:◆课本P53页温故知新: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性质和历史作用上有什么不同?讲解: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