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 .,2004第3卷 第4期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3No .4【收稿日期】2003-10-16【作者简介】陈子艾,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陈子艾 李新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37)【摘 要】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关键词】 古梅山峒;大熊山蚩尤屋场;蚩尤部族;梅山苗族;瑶族;盘瓠;梅山教;张五郎【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4)04-0001-06 1995年9月,蚩尤学术研讨会于河北涿鹿召开,为蚩尤恢复名誉,将其定位为“和炎黄同为中华民族形成之初的人文三祖”(可参阅中国先秦史学会《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1)和陈静等《蚩尤应和炎黄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先人》文,刊贵州大学学报1996(3),江苏社会科学1996(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4),学术研究1996(8),长江论坛1997(6)),并在距黄帝城、蚩尤寨不远处修建起了庄严肃穆的“中华三祖堂”,蚩尤与炎帝、黄帝的塑像平坐于圣殿之中。
从此,蚩尤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95年10月、1997年11月在湖南新邵、安化,相继召开了梅山文化研讨会和国际梅山文化研讨会,自后,古梅山峒地域的区域文化研究,也获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我们参加了两届梅山文化学术讨论会后,虽一直关注梅山文化,但并没考虑到北南两地的学术活动有何内在联系,直到在梅山的核心地带新化县黄帝曾登临过的大熊山脚下发现有关“蚩尤屋场”的功德碑,才将视线聚焦于蚩尤与古梅山峒关系的研究。
“蚩尤屋场”所在的新化县,迟至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才建县,当时的情景,正如当年章诗所写:“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崖颠。
负岩直下视南岳,回首局曲犹平川。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跷确多畲田,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
长藤酌酒跪而饮,何物爽口盐为先。
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悬肩。
”(清·厉鹗《宋诗纪事》545、5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又收新化县文化局、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会合编《梅山文萃》第二卷371页,新化县正大印刷厂,2001年。
)而居民,则是上古传说中的“龙苗之裔”、奉传说中的高辛帝犬婿盘瓠为祖的“蛮瑶”。
他们生性犷悍,“衅生毫发,则操戈相仇”(元·脱脱等撰《宋史》第四十册,14192页,中华书局,1977年),虽重兵压境,剿抚兼施,也宁死不屈。
当历史车轮又转过了近900年,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时,梅山地区核心地带的新化县,还因老虎在县城附近等地咬死咬伤乡民达100多人,而不得不组织一支打虎队,在打死十几只老虎后,才使居民有了安全感。
就是发展到今日,该县也还是属贫困县之列。
而宋时主要的原住居民苗、瑶等族民众,至清末民初,全县已无一户;当今的居民,据胡能改的调查(见胡的改编撰《梅山客户———新化姓氏探源》,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其中也涉及到了少数并非”客户”的原为苗瑶等族居民的姓),全县128万人中共有267个姓氏,其中100人以上的111姓,97姓是1072年建县以后才陆续迁入,其中有88姓是来自江西的吉安、抚州两地;另据县统计局2000年统计资料,全县年末共有苗、瑶、回、壮、土家等兄弟民族人口392人,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迁入。
根据这样的历史和现实,我们除在过去已调查过的苗瑶土著流向的湘西、湘南以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移民的主源江西等地又陆续做了部份外围的定向调查和文字资料查阅外,近两年来,在原古梅山峒地域的今娄底市及所辖各县(市、区)特别是新化县、冷水江市两地,开展了重点调查。
一 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梅山峒”地名,始见于《宋史》:“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
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遂檄谕开梅山……乃筑武阳、关硖二城。
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城隶邵州。
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
”(元·脱脱等撰《宋史》第四册西南溪峒诸蛮下·梅山峒条14196-14197页,中华书局,1977年)上引所述“其地”的四至:即今湖南省中部雪峰山麓之中北部、资江中下游至洞庭湖平原的东起长沙、南至邵阳、西至沅陵、北至常德的广大地域。
《湖南通史》中则表述为“大致在今宁乡、邵阳、益阳和湘乡之间,中心在今安化、新化一带。
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
”(伍新田主编《湖南通史》394页,湖南出版社,1994年)调查中,为了能获得更细化的了解,我们作了一次具体的勘察:从新化县城沿雪峰山麓经邵阳市辖的隆回、洞口两县,一直找到雪峰山麓的南端,在今武冈、城步以西、绥宁县西北部偏中南处分别找到了宋代开梅山时所“筑”、建新化县后“并隶邵州”的武阳、关硖,现为绥宁县武阳镇、关硖乡。
关硖乡南部约五公里处的雪峰山口,则名为梅口。
梅口的西、南部今通道、靖县和绥宁南部一带,宋时为梅山峒蛮的南邻“飞山蛮”活动区。
据此,可以认为:北宋时的古梅山峒区域应包括雪峰山全区上中下三段的全地域,从县市看,大致包括今天长沙市的宁乡县西部,益阳市的桃江、安化两县,常德市的桃源县南部,娄底市的娄星区及由东向西的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怀化市的沅陵和辰溪、溆浦县东部,邵阳市北部的新邵县、西部的隆回、洞口两县和绥宁县的西北部地域。
在此地域今有的1000多万人口中,包括有苗、瑶、土家、侗、壮等少数民族50多万。
而今娄底市辖五县(市、区),则正处于此地域的中心地带。
“梅山峒”的“峒”(也称“硐”),原为唐以来中央政权在广西左、右江地区建置的县以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后衍化为部分苗、瑶、侗、壮等民族聚居区地名的泛称。
“梅山”之名的由来,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因汉代长沙王吴芮部将梅定居于该地而得名。
如同治十一年版《安化县志》记:汉初“吴芮为长沙王,其部将梅从之,家益阳,因名其所居为`梅山'”。
又如清光绪十一年版《湖南通志》记:“梅山在新化县南五里,一名上梅山,汉时梅家此。
”虽二者的梅山所指一为安化地,一为新化地,但其共同处都是因梅家居此而命名的实指具体地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相当普遍。
另一种认为:“梅山”地名可能源出苗语“皋芈”,汉译为“芈山”,“梅山”是“芈山”的异写,其义为“这盛长枫木的土地是芈王族子孙居住的地方。
”(见石宗仁《沅湘间的民族源流、文化特征和族属》,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民族研究动态》,1997(2))我们认为:此说是值得重视的,如果联系到广西瑶胞,如桂东、桂中瑶族师男度戒(度戒,为瑶族成年男子仪式活动的专称。
流行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多加度戒的男子称“师男”,仪式过程有请神、安名、喊村、路祭、挂灯、睡阴床(师男会见盘王及已逝亲人)等)中,当他戴上纸质神头昏迷过去时,人们便说他是“回梅山见祖宗去了”;不少侨居东南亚各国以及法国的瑶民后裔也视“梅山”为“祖山”;现散居于云、贵及湘西的苗、瑶不少居民仍信仰“梅山神”、视梅山为苗师通天之梯,那么,历史推至今日,梅山是汉朝时因梅定居于其地而名的说法,与视梅山为雪峰山苗瑶侗等兄弟民族聚居区总称的说法相比,后者显然是释义更为周延、更具说服力、也更为妥当。
二 关于“蚩尤屋场”“蚩尤屋场”位于新化县北端与安化县接壤的大熊山东南麓,是新化的白溪、圳上、荣华和安化的梅城、南京等乡镇山民对现大熊山林场场部所在地的旧称。
大熊山又名熊山、神山,开梅山时即为新化、安化两县的界山,总面积150平方公里,主峰九龙池,海拔1660米,是雪峰山中段、也是湖南省中部的第一高峰。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宋人祝穆在其《方舆胜览·宝庆府》中阐释:“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71册77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958年,经邵阳专员公署批准,新化县从南坡的锡溪、白溪、鹅塘、荣华四乡辖地中划出80平方公里原始次森林林地组建乡级林场,林地山民就地转为林场员工。
林场现辖锡溪、高峰、大熊、金坪、九龙、桃塘、礼中七个工区,三十九个生产大队。
2000年末总人口3358人,95%以上是本地山民,主要有陈、李、张、黄等10余个姓氏,其先祖多为明、清两代从周边平地迁入的拓荒者,少量为逃租、避祸者。
其中陈姓占总人口60%以上,其始祖入山已达460余年,繁衍了19代。
李姓进山也达240年以上。
据陈、李、张姓60岁以上的老人介绍,“蚩尤屋场”地名是进山老祖们从原居于此地“苗子”那里传下来的,意为“蚩尤老祖的屋场地”,即“蚩尤老祖建房屋的地方”。
从调查该地石碑、族谱、口头传说三个方面了解的有关“蚩尤屋场”与蚩尤密切相关。
这里重点介绍其中的口碑传说。
(一)口碑传说当地及邻近的6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能讲一些有关蚩尤的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武双、张专之(男,88岁,汉族,小学退休教师,住圳上镇锡溪村)的两种说法。
李武汉说:蚩尤是大熊山的开山始祖,没有爹只有娘,娘名叫哈雾,在蚩尤屋场一胎生下他们九兄弟,他是老大,讨了个婆娘叫春姬。
他长相很凶,头上有两只角,眼睛像牛眼,鼻子像狮鼻,嘴巴像虎口。
但他很孝道,不管在做什么,只要听见娘一叫喊,就会立即回到娘的身边。
所以现在师公要请他降坛,用牛角“哈雾哈雾”一吹,他就会马上降临。
后来北方的黄帝看中了大熊山这块风水宝地,带了兵来抢,蚩尤带领他8个弟弟和全山百姓,一仗就把他们打跑了。
这事听说连《史记》都有记载。
如今锡溪村的庙山堂、舒家台和护凤桥,里面的蚩尤屋场,都是当年他点兵布阵之地。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在我们李姓的龙华庙和山上的始祖殿,还看到过他的雕像,像个吞口菩萨一样。
可惜这些古迹1958年就被毁掉了。
张专之说:我们锡溪村人不发疫、牛不发灾(瘟疫),田里蚂蝗不吃人血,山里洪水不浸田庄,老辈人讲是搭帮蚩尤老祖封诰过:这地是天下太平之地。
是块风水宝地。
因为是蚩尤屋场的出口。
民国38年,我岳父本想到蚩尤屋场起房子,风水先生讲:蚩尤是个不服王化专门造反的草寇,到他屋场上起屋,只怕出不了好后代,我岳父就把房子起到外面来了。
如今里面的好多房子,都是建林场后才起的。
这类传说,以大熊山南50公里外的九龙山区戴康哉父子所讲最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