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
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
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
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
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
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
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
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
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
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
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
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
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
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约在
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
《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
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
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
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
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
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
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二年重葺。
庙下户口一千四百余户、六千余人。
旧例元宵灯祭,八月十五日为神诞期,演戏致祭,今皆停止。
是庙,传为阿育王龙神之行馆。
汤君庙在清洁镇惊驾桥下,祀敕封明济侯汤华。
庙社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柱。
唐元和间建,清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
嘉庆四年重建,道光十八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七年三次重修。
庙下户口约二千数百户。
夏历六月五日为神诞期,演戏、奉牲祭神。
庙内旧有壁画。
栎木庙在栎木镇栎木巷,祀鄞令张峋。
庙社组织分潜龙漕、仇毕、舟孟桥、荷花庄等十八堡,每两堡推委员一人,共九人主持庙事。
明时建,清代屡有修葺,董沛有记。
庙下户口约数千户。
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神诞期,致祭演戏,八月十六日神像出巡每堡,今已停止。
相传神有功翦马,今各营于中秋日设祭,谓张峋有功德于民,民故报以庙食。
白马庙在栎木镇李家桥(旧名李家庙桥)畔,祀神失考,惟据卢友
炬撰序,谓与西街白马庙神同(祀宋窦公)。
庙社组织与栎木庙同。
建于清光绪间,堡下王鹤亭重修。
民国年间被风所毁,里人毛佑清、陆熊飞、林康年等募捐修葺。
庙下户口与栎木庙同(约数千户)。
夏历十月二十四日里人奉牲祭祀,今仍相沿不改。
庙仅一楹,其半为行人憩息所。
显德庙在泗州乡南偏,祀敕封灵徵侯王姚器。
庙社组织分东南西北四堡四柱。
元大德间都漕运万户卢荥捐址建,明成化元年卢禹、卢常大加修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同治五年又修,民国三年四堡又捐资重建。
庙下户口一千三百八十六户、五千八百四十余人。
堡下岁时致祭。
旧时城乡均有迎神赛公,名目各异,规模不一,祈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赛会行列,一般备有会旗一面作前导。
头牌4只,系长方形玻璃框灯,上书某某社,下有执柄。
神轿一般8人扛抬,嵌镶精致,八面玲珑。
轿前对锣两副,前后左右护卫“兵勇”8人,开锣喝道。
神前仪仗,銮驾全副或半副,置神轿前列队行进,肃静、回避等执事牌,俗称硬脚牌8面。
万民伞,黄缎绣制,列神轿后。
妇女神出殿加掌扇二面,由女童执掌。
假扮男女“犯人”者随后,多系在身患重病时于神前“许愿”者,身着罪衣,架枷上铐,或双手背绑,插有斩旗,甚至有在手腕肉里钩挂铜香炉点“肉心灯”者,俯首“伏罪”行进。
至闹区时,挑炮担者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