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 D.因材施教。
解析:考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共性,这就使统一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要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因此本题选D。
2. A.公共性。
解析: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也称国民性,指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
题干中的实现城乡区域和校级的均衡发展正是公共性的体现,本题选A。
3. C.顺序性。
解析: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不可逆、不能逾越。
题干说法体现了顺序性,本题选C。
4.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解析:品德课和各科教学是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其他选项是小学德育的途径但不是基本途径。
选C。
5. B.民主型。
解析:班主任李老师与学生协商处理班级事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善于与学生沟通,属于民主型的班级管理方式。
选B。
6. A.沟通与合作能力。
解析:沟通与合作能力其中的一个要求是“与同事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与题干意思相符,选择A选项。
7. A.肥皂水。
解析:蜜蜂毒液为酸性,被蜜蜂蛰伤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凃敷蛰伤局部,故本题选择A。
黄蜂蜂毒与蜜蜂蜂毒不一样,为弱碱性,被黄蜂蛰伤局部可用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肥皂水。
8. D.联觉。
解析: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9. C.趋避冲突。
解析:趋避冲突指目标既有吸引人的一面,又有让利力图回避的一面。
题干中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符合趋避冲突的定义,选C。
10. B.复述策略。
解析:“反复”是复述的学习策略。
复述策略就是对材料进行不断的加工,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的一种学习策略,选B。
11. D.命题学习。
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句话多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命题。
12. B.共情。
解析:共情共情指的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即换位思考。
13. B.启发性原则。
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助产术,在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
14. A.实验法。
解析: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题干中教师让学生分工合作观察木炭的变化,属于实验法。
所以该题选A选项。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题干中没有强调反复练习的过程,排除B选项。
题干中强调学生自己操作,所以排除C项演示法。
探究法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排除D选项。
15.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题干中对伽利略追求真理精神的把握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6. C.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
解析: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形式,但不是不可或缺的,是可以被取代的,它的使用同样需要注意适当和恰当,有利有弊,所以本题选C。
17. D.相互适应取向。
解析: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题干中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删减,增加趣味性,体现的是相互调适的特点,因此选D。
18. A.特朗普制。
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
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19. C.社会、儿童与学科。
解析:社会、儿童与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因此本题选C。
20. B.校本课程。
解析: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题干中学校开发的因地制宜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因此本题选B。
二、简答题21.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建立教师威信; (5)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7)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22.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三)学习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3.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
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
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
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
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
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
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
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
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
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
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
三、材料分析题24. (1)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如下:①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材料中家长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脆弱性和依赖性,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自制力一旦形成,将会应用到学习中去。
②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材料中的家长不让学生干家务活,使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利于良好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劳动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身体。
③通过劳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材料中有些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利于他们劳动习惯的形成。
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爱劳动的意识,激发对不劳而获的厌恶感,能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
总之,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2)如果我是李老师,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劳动教育:①通过节日、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②家校配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③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④开展劳动课程,有效搭建活动载体;⑤通过激励评价,激励学生热爱劳动;总之,我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开展劳动教育。
25. (1)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具体分析如下:①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材料中沈老师让学生自己体会走在雪景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
②沈老师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
材料中的沈老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情感共鸣。
③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中,沈老师在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内容,规范和评价学生。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①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发挥作用;③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④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
四、教学设计题26.(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甚至、在乎”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珍惜生命的意识,树立保护小动物的人生观。
(2)一、初步把握:教师设疑: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呢?(我在海边散步,发现被困的小鱼)方法:默读课文二、找出句子教师设疑: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小鱼的呢?(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方法:同桌交流三、找出词语教师设疑:这个句子能体现出鱼怎样的特点呢?(很多)哪个词语准确的说明了鱼的多呢?(甚至)那“甚至”是什么意思呢?方法:联系生活,谈谈对于“甚至”的理解。
四、情感体会教师设疑:如果此时你的面前就有这么多小鱼,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惊讶的)那么,我们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惊讶)如果此时你的面前就有这么多小鱼,你会怎么做呢?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口语交际(3)27. (1)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算术的基本对象是数,包括数的表示、数的意义、数之间的关系、数的运算等,代数中的基本对象除了数,还有更具广泛意义的基本对象——符号,这是代数不同于算术的典型特征。
本节课用字母表示数,就是在学生认识数,计算数与数之间的运算的基础上,用符号来代替数,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习和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3)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活动:上课伊始在大屏幕中展示动画,动画中显示字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向学生提问: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用字母表示的例子呢?提问学生。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向全班汇报,像广告牌里的字母,视频里的字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