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教师资格证每周一练第一周1.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的特点是(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那种感情?(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3.(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B.组织教学C.个别化教学D.指导教学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2 / 145.“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属于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的( )阶段。
A.前道德B.公正道德C.他律道德D.自律或合作道德答案及解析:1.【答案】B 。
2.【答案】A 。
3.【答案】A 。
解析: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4.【答案】D 。
5.【答案】D 。
第二周1.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国家课程标准B.地方教材C.校本教材D.国家统编教材2.班集体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A.成立的班委会B.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3 / 14C.形成了正确舆论D.开展了班级活动3.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因素包括( )。
A.身体健康B.知识和智力C.情感、兴趣和态度D.能力和技巧4.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种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B.黏液质C.多血质D.抑郁质5.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答案及解析:1.【答案】A 。
2.【答案】C 。
3.【答案】C 。
4.【答案】A 。
5.【答案】D 。
4 / 14第三周1.教师不顾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差异性D.统一性2.按学科制定的、体现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B.教学计划C.课程标准D.课时计划3.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生成意义的过程,这符合( )。
A.行为主义学习观B.人本主义学习观C.新行为主义学习观D.建构主义学习观4.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科研方法是( )。
A.调查法B.行动研究法C.观察法D.实验法5.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原则是(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答案及解析:5 / 141.【答案】A 。
2.【答案】C 。
3.【答案】D 。
4.【答案】A 。
5.【答案】A 。
第四周1.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
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C.共同生活的准则D.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2.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是( )。
A.二因素理论B.三维结构理论C.三元智力理论D.多元智能理论4.小学生有错误行为时,家长便限制她看动画片,不让其从事有趣的活动,属于( )。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6 / 14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及解析:1.【答案】A 。
2.【答案】B 。
解析: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
3.【答案】D 。
解析:新课改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映的是多元智能理论。
4.【答案】C 。
解析:强化是为了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和消退是为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题中家长采用惩罚的方式是为了减少小学生错误行为的概率。
5.【答案】C 。
第五周1.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其中( )起最关键作用。
A.教师B.家长C.学生D.学校2.在心理技能中,发展最早的是()A.运动技能B.情绪C.动机D.感知觉7 / 143.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这时候开始出现( )。
A.逻辑思维B.辩证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4. 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中的辩证法之后,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这是学习迁移的哪一种?( )A.具体迁移B.一般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5.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道题目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不再想这个题目而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却突然想到解题的方法,这种现象称为( )。
A.功能固着B.酝酿反应C.定势D.灵感答案及解析:1.【答案】A 。
解析: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2.【答案】D 。
解析: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3.【答案】B 。
解析:青年初期的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即出现了辩证思维。
4.【答案】B 。
5.【答案】B 。
第六周8 / 141. 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引导者和促进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2. 需要表现为动机而推动人的行为,其决定性的前提条件是自觉目标的确立,这指的是教学目标的哪种功能?( )A.启动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聚合功能3.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
A.接受学习B.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D.观察学习4.与求异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5.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B.个体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答案及解析:1.【答案】A 。
2.【答案】A 。
9 / 143.【答案】C 。
解析: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班杜拉提倡观察学习。
4.【答案】C 。
5.【答案】B 。
第七周1.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S-B 量表B.斯坦福量表C.韦克斯勒量表D.比纳量表2.( )是指学生借以获取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B.问题解决C.自我意识D.行为过程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1903年,其作者是( )。
A.斯金纳B.桑代克C.布鲁纳D.廖世承4.下列选项中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绝对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5.具体规定“学科课程性质与地位、基本理论、课程目标”的文件是( )。
A.课程指南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课程教科书10 / 14答案及解析:1.【答案】D 。
2.【答案】A 。
3.【答案】B 。
4.【答案】D 。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5.【答案】C 。
第八周1.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 )。
A.尊重与热爱学生B.有广博的学识C.有丰富的经验D.有良好的交往能力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B.课程改革C.方法改革D.途径改革3.校风属于学校文化中的哪种文化类型(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环境文化11 / 144.( )心理问题的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
A.儿童多动综合症B.学习困难综合证C.儿童厌学症D.儿童强迫行为5.埃里克森认为,( )导致了青少年不能整合多种角色和多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进行选择。
A.自卑感B.自我同一C.角色混乱D.自我分化答案及解析:1.【答案】A 。
2.【答案】B 。
3.【答案】B 。
4.【答案】D 。
5.【答案】C 。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
第九周1.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12 / 14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检验假设D.论证假设2.班级授课制首行于( )A.16世纪的欧洲B.17世纪的欧洲C.16世纪的亚洲D.17世界的亚洲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B.多尔C.布拉梅尔德D.奈勒5.( )的人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依存D.场独立答案及解析:1.【答案】C 。
2.【答案】B 。
3.【答案】B 。
13 / 144.【答案】C 。
5.【答案】B 。
第十周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改革。
A.内容B.课程C.方法D.途径2.( )的教育理念是校本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A.大众化B.普及化C.个性化D.基础化3.(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教育基本法,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法》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5.( )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
14 / 14A.教材B.教学计划C.课程标准D.教学大纲 答案及解析:1.【答案】B 。
2.【答案】C 。
3.【答案】A 。
4.【答案】B 。
5.【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