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锻炼与健康

体育锻炼与健康


学校体育活动的卫生学要求:
(一)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1. 年龄特点: ① 小学生 上肢肌肉、伸肌、其他小肌群发育 尚不完善,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但神经 系统发育很快。因此,适宜发展平衡、协调、 灵敏、反应、柔韧等能力,不宜选择耐力性 活动。 ② 中学生 进入青春期,骨骼肌肉发育水平较 高,适合对肌肉进行正规训练,从事一般竞 技运动项目。
五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二) 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监督 校医应对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组织, 运动服装,运动场地,设备等进行卫生监 督。 1. 体育锻炼时间: 教育部规定: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 上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应平均每天有1 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饭前饭后1小时内不剧 烈运动。
五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三.合理组织体育课
运动负荷取决于课程的强度、密度和时间 三因素的综合情况。
强度: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密度:一节课时内学生实际运动练习的时间占 全课总时间的比例,以30%-40%为宜。 时间:一节课总时间。
三.合理组织体育课
运动负荷的评价指标:
靶心率 脉搏(心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线图 平均脉搏 脉搏指数=平均脉搏/安静脉搏
灵敏素质:定义 儿童期发展最快,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 传导速度,又与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密切 相关。 耐力素质:定义 在青春期增长最快,受神经、呼吸等系统功 能的综合制约。 柔韧素质:定义 儿童期最好,小学初中是训练的黄金阶段。
协调素质:定义
平衡素质:定义 全面锻炼即利用各种适宜的运动项目,促进 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协调性 和平衡等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的过程。
保护帮助法:加强组织管理,强化保护措施, 传授自我防范技能。 量力适应法:依据学生的生理和技能水平量力 而行,适应生理负荷。
准备活动法: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
六. 预防运动性创伤
(三)运动性创伤的处理
擦伤: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红汞涂抹。关节处 不宜暴露。
裂伤: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消毒纱布覆盖包 扎。重者压迫止血,或止血带绑住出血处上端, 或压迫伤口近端动脉搏动部位。
(二)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在对体育特点和功 能的认识提高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参与的心 理倾向。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 可采用丰富多彩、实用、竞争、直观等教学手 段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遵循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担任某角色并履 行其职责和义务。是社会化过程 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良好的自控能力,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
二 学校体育锻炼卫生要求和基本原则
学校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 传授知识和技能; 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巧; 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 合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早操:始动调节
课间操:可有效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灶,消除疲劳, 保护视力。
小组锻炼:保征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的重要措 施,利于脑力与体力活动的转换,提高身体素质。 课余体育锻炼:业余体校、校运动队等。训练注重 系统性和基础性。
五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一)健康分组
基本组:体格发育正常,有一定锻炼基础者。 按大纲进行教学,鼓励其参加竞技比赛。 准备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仅有轻微异常, 但功能无明显改变,平时较少参加体育活动。 进度放慢,活动强度小些。 特别组:发育或健康状况有明显异常,伤病初 愈体质较弱者。按特定教学大纲教学或进行医 疗体育。
体育卫生
2010-12
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 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 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体育是保证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提高运 动素质、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手 段。在我国,学校体育还是贯彻全面发 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2. 体育课的组织:
教学内容是否科学? 运动量是否合理?
课程组织是否规范?
3. 运动服装
4. 运动场地和设备:
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流通、场地面积符 合项目要求。
五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三)体育锻炼的营养补充 运动导致热量需求增加,热量来自三大产能营 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最易消化、吸收,产热,代谢时耗 氧量小。 蛋白质适当增加。
1.循序渐进
运动量、动作难度和复杂性是锻炼计划的重点。
要做好系列动作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的机体有 一个适应过程,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循序渐进 地得到提高。 过大的运动负荷,易发生过度疲劳。
突然从事复杂的高难度动作,容易发生运动创伤。
(三)遵循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2.全面锻炼 人是一个整体,各器官系统相互影响和协调,各 种身体素质也相互影响和制约,应全面发展。 力量素质:定义 儿童期应以自身体重为负荷,训练力量 与动作协调。青春期应逐步接受负重训练。 速度素质:定义 儿童期是发展速度的关键阶段,既要加 强锻炼,强度又不能过分。
(三)遵循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3.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运动开始时,机体需要启动神经、心血管等系 统,调节松弛状态的肌肉和关节,以适应由安 静到运动的转换,否则易导致自主神经的功能 紊乱,发生运动创伤。 剧烈运动后,自主神经由紧张恢复到安静需一 定时间。应逐渐减少运动量,再到静止休息。
重力性休克
(三)遵循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关节扭伤:因外力使关节活动超过限度,导致 周围韧带、肌腱撕裂。冷敷包扎,24h后按摩 理疗。 关节脱位:肩肘关节脱位常见。进行复位,固 定患肢。数周后逐步加强活动。 骨折:固定骨折位置,及时送医院检查。
六. 预防运动性创伤
(四)体育锻炼的自我观察 根据自我主观感觉评价
排汗量;运动后心情;睡眠、食欲、身体 疲劳感觉
肌肉拉伤:肌肉过度牵拉引起闭合性损伤。常 见于踝、膝、肘关节等处韧带。冷敷,加压包 扎,抬高伤肢并休息,减少出血肿胀。拆除包 扎后据伤情进行外敷、注射、理疗按摩等。 挫伤:因钝器打击引起的急性闭合性损伤。轻 者皮下出血、疼痛、肿胀。重者头晕、脸苍白、 冷汗、四肢凉、脉搏弱而快,甚至休克。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配合药物治疗。
主要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与运动有关的 身体内外各种急慢性意外损伤,如运动性 腹痛、骨折、脱臼、扭伤、挫伤等。 (一)发生原因:
训练水平低;组织工作差;缺乏保护措施;学 生身心状态不佳;不良气候因素;准备活动不 足;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六. 预防运动性创伤
(二)运动性创伤的预防
安全防范法:提高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耐久运动项目需注意补充热能。
游泳、寒冷条件下运动,适当增加脂肪摄入。
身体接触性运动或比赛后受伤,需补充更多糖类。 运动后体内糖元存储量显著下降,2小时内补充糖 类效益最高。 水分补充应少量多次,适当补充无机盐 (Na,Cl,K,Ca) 合理安排进餐时间与训练时间。
六. 预防运动性创伤(sports injury)
各种身体素质发展最快的年龄
身体素质 平衡能力 发展最快 年龄(岁) 6-8 身体素质 柔韧性 发展最快 年龄(岁) 10-12
模仿能力 反应速度
协调性 灵敏性
9-12 9-12
10-12 10-12
节奏 速度
力量 耐力
10-12 14-16
13-17 16-18
(一)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2. 性别特点:
对客观检查结果进行评价
脉搏、体重、体能测量等
靶心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时的心律。 120次/分—200次/分
符合运动生理要求的脉搏曲线: 逐渐上升,基本部分的中间达高峰,渐低。 曲线坡度平缓,不出现骤起骤落的波形。 准备部分:80-130,基本活动:130-180, 结束:120-90,课后10分钟恢复安静水平。 平均脉搏:130—170之间 脉搏指数:1.6—1.8之间
体质
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 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因 素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 心理发育 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对肌肉、关节及骨骼的作用 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合理组织体育课
45分钟一节的体育课时间分配:
(1)开始部分,约2-3分钟,集合队伍、检查人数、 服装,提示上课内容等。 (2)准备部分,6-12分钟,基本动作联系,唤起 机体对下一部分训练的适应。
(3)基本部分,约25-30分钟,训练教学的基本内 容,使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专门的活动技 能,发展身体素质。 (4)结束部分,约3-5分钟,使学生的身体由剧烈 运动状态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进入青春期后,性别差异明显
男生肌肉发育快,骨骼承重和抗拉能力强, 心脏容积和每搏输出量大。奔跑、跳跃能 力强。 女生四肢较短、躯干较长、肩窄、骨盆宽, 重心较低。平衡、柔韧性强。 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应男女生分别选择。
(一)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3. 健康状况特点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决定运 动负荷,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发育水 平和技能学习能力进行健康分组。
4.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无间断训练,机体超负荷运转,造成训练过度 和运动创伤。 休息时间过长,身体应激状态下降,增大再运 动时的惰性。 应该适当休息,利于身体各部分及时恢复生理 功能。
三.合理组织体育课
学校体育课卫生要求:
(1)课程的内容和负荷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健 康状况和体力的特点; (2)遵守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结构合理,形成适宜的 运动密度和生理负担; (3)教学内容的实施有助于增进健康、匀称发育和正确 姿势的形成; (4)保持连续性,在每周课程表中应同其它课程有机地 结合; (5)授课应有适宜的运动场和专用设备,学生应着装运 动服进行锻炼。
相关主题